“信义”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信即重诺守信,言行一致,义即义所当为,义无反顾。信义思想是中国古代伦理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人格规范。
《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乃立身之本,信义是成事之要,人格中如果缺少了信义,就如同车少了车轴就无法行动,人少了信义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在传统社会的中国,不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身处江湖之远,不论是经商,还是务农,只要是跟人打交道,有来往,都要讲信义,重然诺,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不得反悔。否则不仅失信于人,无人再愿与其打交道,甚至身败名裂,众叛亲离,为人所不齿,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
古代的中国人更是将信义视作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最基本的为人修养,以信义立品行,以信义行天下。曾母的“杀猪守信”、尾生的“柱下期信”、商鞅的“立木为信”、季布的“一诺千金”、范式张劭的“鸡黍之约”等,虽然时代不同,身份各异,但共同阐释了内在的诚信人格和信义的道德力量,留下了千古佳话。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诚信精神、信义思想已成为扩大社会交往、建立人格品牌的第二张身份证。讲诚信重信义可以走遍天下,处处都是朋友,处处都是合作伙伴,不讲诚信、背信弃义将寸步难行,最终会遭到整个社会的唾弃和厌恶。
《左氏春秋》云:“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人与人之间互相侵害,互相猜疑,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现象,基本上都是由于不讲诚信、信义缺失、见利忘义所造成的恶果。
关公文化的道德精神中,信义是最基础的道德实践和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一直在严格地监督和约束着所有关公信众的人品操守和一言一行。在世界华人富豪的排行榜中,笃诚地信仰关公,如李嘉诚、郭台铭、李彦宏、杨受成等,无一不把关公信义精神奉为圭臬,并因此成其大功。
而那些把失约失信行为养成习惯的人,虽然短暂时间内可以凭借各种手段,赚得钵满盆满,但终究昙花一现,不能长久。
信义是来自于内心的道德坚守,需要一点一滴持之以恒的坚持,不是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刻意保持出的一种姿态。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从道德角度讲,“诚”与“信”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真诚坦荡、诚实守信,信守承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从内心深处就当坚守的道德准则。
信义思想就是以义为本质内核,以信为行事之本。所谓“仁者爱人,义者循理”,荀子认为义就是理,遵循道理、情理、法理去做,就是合理适宜的,就是一种“义”举。中国传统文化和孔孟思想都对“义”推崇备至。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义不为,无勇也”;孟子云:“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是传统道德文化最核心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导向。
唐朝名相张九龄说:“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亦云惟佳信与义。”信义思想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基础。市场经济社会每个人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驱动力,常常将“信义”二字抛诸脑后。比比皆是的失约失信,合同欺诈,欺瞒哄骗等。凡此种种,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毒瘤”,侵蚀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肌体与脏腑。
信义要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墨子》云:“言必行,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符节也”。讲诚信、重信义,无愧于心,无愧于行,坦荡赤诚,光明磊落,不违约,不爽约,诚实守信,一诺千金。
《后汉书·独行列传》中有个故事:
东汉时期,范式字巨卿和张劭字元伯是好朋友。二人结束学业,一同归回故里。分手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之后,我将去拜访您的尊亲,见见你的家人孩子。”于是两人约定了相见的日期。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张劭对母亲说明情况,请求准备好鸡黍酒菜等候范式。张母说:“已经分别两年了,相距千里,你怎么能相信这话能实现呢?”张劭回答:“范巨卿是信义之士,一定不会违约的。”张母说:“果真这样,我就为你们酿酒。”到了决定的日子,范式果然如期而至。他拜见了张劭的母亲,和张劭相聚饮酒,尽欢而别。
分别后范式做官至山阳郡功曹,和张劭一直未再见面。张劭的积年旧病越来越沉重,临终时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见到范式。一天,范式突然梦见张劭戴着黑色的帽子,帽子上的带子也没有系上,光着脚,对他呼唤道:“巨卿,我已经于某天死去了,某一天就要下葬,就此永别了。你即使没忘了我,也再见不到我了。”范式惊醒了,禀告太守,请求前去奔丧。太守虽然不信,但也不愿违背范式的心情,就答应了他。范式脱去官服,穿上与朋友相见的衣服,快马加鞭,赶赴张劭下葬的地方。范式还未赶到,葬礼已经开始举行。
将要下葬的时候,张劭的棺木怎么也放不进墓穴。张劭的母亲抚摸这棺木哭着说:“你还有什么祈望吗?”于是就把棺木停在外面一段时间。接着就看见有白车白马,一路号哭而来。张母远远看见,说:“这一定是范巨卿到了。”范式赶到后,叩拜行丧礼,说:“元伯你上路吧,我们各自走在生死两条路上,就此永别了。”来参加葬礼的有上千人,全都流下了眼泪。范式拉着棺木上的绳子走在前面,棺木才开始移动了。范式留下来,为张劭修好坟墓,在墓地周围种上树木,一切收拾停当,才离去了。
范式千里之外如期赴约、为死友下葬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这就是“鸡黍之约”的典故。这段佳话在冯梦龙《喻世明言》、《搜神记》、《金刚经》中也有记述。不过后世的传说故事多有渲染,更加感人。
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故事大意为:
张劭在上京赶考途中,救了一个叫范式的商人一命,两人因此结为兄弟,并约定第二年重阳再相聚。然而,在两人约定之日,张劭左等右等,直到太阳西坠,新月悬空,仍不见范式来赴约,张母知道了,劝他不要再等,而张劭却说:“范兄是守信约、重义气的人,怎会失约?”
张劭一直候在门外,直至深夜时分,才见一黑影隐隐飘然而至,仔细一看,来得却是范式的鬼魂。原来为了养家,范式忙于经商,不知不觉忘了二人重阳之约,直到当日早上才回想起来。可是从范式所在的山阳到这里足有一千里路,一天之内无论如何都走不到了。为了守约,他想起古人曾说过:人不能一日千里,而鬼魂可以。于是挥刀自刎,让鬼魂来赴约。“请兄弟原谅我的疏忽。看在我一片诚心上,你去山阳见一见我的尸体,那我死也瞑目了。”范式的鬼魂把话说完,就飘走了。而张劭在赶到山阳见了范式灵柩后,自愧范式为己而死,也挥刀自刎来回报范式的信义。众人惊愕不已,后来就把二人葬在了一起。汉明帝听说此事,非常赞赏二人互相之间的真诚与信义,在他们墓前建了一座庙,称为“信义祠”。
范式张劭千里如期赴约的信义故事,和刘关张桃园结义生死与共的故事一起,被列入古人交往典范的“八拜之交”典故之中,被后世之人传颂千古。
中国的传统社会最讲“信义”二字,认为这是步入社会进入江湖的门槛。可惜,当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信义”二字却被弃之如敝屐,是“信义”的内涵改变了吗?是“信义”已经不适应这个社会了吗?还是人性良知已经堕落到无耻麻木的地步,已经分辨不出美和丑、善和恶、文明和卑鄙的道德规范了?
孟子曾云:“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信义之道是人行之于世的最基本的教养,失去信义教化的世界,是否就是传说中的禽兽世界?我猜想应该是吧。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