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重温《康熙王朝》,跟年少时看的角度不同,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直切主题——少年康熙部分就是一部华丽丽的贵族教育史。
这个其实很明显,因为整部剧就是从顺治遁入空门,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这一老一少扛起江山社稷展开的。所以,前面部分是康熙如何成长磨砺的过程,我们将从中看到一代帝王的成长轨迹,得到一些教育启发。当然,电视剧不等同于史实,以下内容仅就电视剧情展开叙述,并不考虑史实。
从电视剧中可见,将康熙造就为“千古一帝”的原因很多,有家庭因素、帝师教诲、朋友和环境影响。本文将按照剧情发展顺序对相关教育问题展开叙述。
这是顺治对各位皇子进行的劝学,他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自己内心深处对这些皇子的羡慕,对知识的追求与渴望;第二,身为皇阿哥,读不好书的后果和影响;第三,文化的重要性。
这三点其实是教育中的首要问题,试想到了学龄期的儿童,家长怎么向他解释为什么他每天要上学,开始漫长的学习生涯?有多少家长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尊重?而不是连哄带骗、威逼利诱地逼孩子学习?这一点,是家长们该反省的,你的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吗?你向他解释清楚了吗?还是他只知道他要跟别人一样,到年纪了就该去上学了。这一点,将会区别开自觉向学和迷茫懵懂的孩子,可以说,教育的第一步差距已经拉开了。
小玄烨的这几句话表现了他在接受师傅教诲后的思考,他自己已经认同了这个观点。他对汉文化存有敬畏之心,只有这个敬畏之心才能敦促他不断向学,探索文化奥秘;不同于现在的一般孩子,如果只是将学习、长本领理解为多认识了几个字,会解出多少算术题,这样的理解就近乎愚昧。学习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才能感受到知识的广博与精彩,才更能激发出孩子内心深处的成才渴望。
此处,玄烨的一番话触怒了顺治,顺治连带要罚帝师魏承谟,然而,魏承谟的回答也给玄烨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对于孩子来说,如果错了,不怕被指出来,然而,需要你告诉他为什么错了,如果能使他心服口服,那他一定会知错必改。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待孩子没有耐心,不论对错,只看自己心情,动不动强制性地呵斥孩子,这样的孩子很难有健全的人格,要么是自己觉得委屈,会变得格外叛逆,要么就是变得胆小,没有自信。即使有时候是自己对了,也不敢坚持。时间一长,是非都分不清了。
小玄烨功课不错,顺治喜上眉梢,这几句话是对他功课的评价,在此提醒希望孩子文采、口才好的家长反思。
玄烨生父的正面家长教诲就此而止,实际上,剧中还有几处负面影响,例如顺治向小玄烨倾诉苦恼,这是剧情需要。然而现实教育中就不要发生了,没有几个不谙世事的小不点还能经受得住大人的烦恼,如果不是希望孩子以后郁郁寡欢,家长的烦恼还是自个消化吧,不要把自己那些乱麻事让孩子知道了,说了他们也解决不了,只能徒增烦恼。还有些家长特别爱给孩子说:“要不是为了你,我会这么辛苦?”“你看爸爸妈妈一天多辛苦给你赚钱,你要好好学习,不然对不起家长。”等等,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可是实际上没有孩子,难道这些家长就不用工作了?不用赚钱了?而且他们给了孩子一个很坏的榜样,好像迫于生存才需要工作赚钱,孩子可能会对长大需要承担的责任感到恐惧,甚至不愿意长大。好的家长在孩子眼里一定是积极乐观,享受自己的工作、努力迎接挑战的,这种家庭养成的孩子也会延续父母对待工作的态度,乐于其中而不是苦不堪言。这里,玄烨一生的标杆和危难之中的救星“孝庄太后”功不可没。
电视剧里康熙皇帝的成长过程中,孝庄太后起了很好的“家长作用”。对孩子来说,家长是他们简单关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他们最依赖信赖的支撑。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家长在遇到问题时的态度会影响他一生,如果家长一遇到问题就大呼小叫、暴躁抱怨……那么这个孩子以后的安全感和自信就会出现问题,而且他遇到问题时的表现也很可能和自己的父母一样。孝庄太后遇到任何事情镇定自若、冷静果断的态度对玄烨起到了正面表率。
上面这段对话是孝庄发现玄烨偷看到了自己想要赐死顺治的情景后进行的。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观察并询问孩子的想法、感受,简言之就是了解孩子,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到一定年纪不愿意跟自己沟通,自己也不了解孩子,其实这是不正常的,试想,你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你都不了解他,你指望谁了解他?他都不愿意跟你沟通,很多事不愿意告诉你,他能告诉谁?其实即使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只要之前教育得当,虽然他可能不会所有事情都跟你说,正常的试探沟通都是不存在问题的。家长对孩子最需要的是细心、耐心,你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脾性,这样才能针对性地引导。学校和老师一般都只看孩子学习,心灵建设需要家长的密切关注。
上面这个情景很有意思,孝庄让小玄烨一人接待四位辅政大臣,这个情节一是为了烘托孝庄的思虑,摆足了架子,并且将小皇帝推到臣子面前,引起他们的注意;另一方面则是对玄烨的考验和历练。
小玄烨的这番话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不动声色间却抚慰了四大臣。当然,小孩子要说出这样的话,没有大人在背后的用心是不行的。然而此剧中,小玄烨的这番话却是发自内心的。看到这里,家长们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孩子跟前评论别人,如果真要评论,也要多说别人的优点。有多少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结果在孩子那里被无意中传了出去。我并非是说家长要圆滑,也不是说教孩子说假话,而是要注意修炼自己。一个能经常看到别人优点,心胸宽大的家长和一个整天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有问题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大家请自行比较。
教育中最怕的就是孩子不懂装懂,或者虽不明白却不敢问,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所以家长的态度和引导非常重要。
小孩子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时,或多或少都会胆怯,这时候家长要多鼓励多宽慰,有耐心,切不可嘲讽和训斥,说一些“这你都不敢?”“有什么好怕的,都多大的人了”这一类的话,否则结果会适得其反,还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越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越害怕。
看到这里我很感动,孝庄太后的一番话给了玄烨一颗定心丸,没有什么比背后有父母保护和全力支持更能让孩子们放心翱翔的了。不论问题多大,父母的态度会决定孩子的行动。让孩子感受到背后的支持,他才会放心大胆地向前奔跑。经常得不到父母言行支持的孩子,在做起事情来总是瞻前顾后、犹疑不决。
嗯,这不是康熙第一次在祖母面前夸口了,不过这次不严重,只是为了祖母放心。
孝庄一方面略带不满地调侃康熙,一方面说出自己已经知道了具体情况,顺带开始进行引导。
康熙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康熙人生中第二位恩师出现了,他对康熙进行的“逼学”令人忍俊不禁,却使康熙更加发奋功课,迫切认清自己的能力。当然,也使他叫苦不迭,随即向祖母告状,却招来了一顿训斥。
这几段话直令康熙如梦初醒,老祖宗真是难得的清醒。这一点的启示是:要尽可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要客观地从问题出发,而不要把注意力全放在孩子的叙述上。因为孩子的叙述很有可能避重就轻,或者他还没有能把事情说完全的能力,所以这里各位家长格外要注意。
帝师的确有涵养,听到皇上说要杀了自己的气话,不慌不乱,也不生气,反而顺势把话题引到了功课上,顺便又给皇上上了一课。
康熙自省。
这点也很不错,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会反复告诫自己孩子考试不要作弊,我相信没多少。因为只要孩子不说,老师没看见,他们就不会往这方面想,反正我上学时周围考试经常作弊的同学也不在少数。不要作弊这件事情,家长还是要反复向孩子强调的,不要有侥幸心理,这就和老要告诉他不要随便拿别人东西,不能偷窃是一个道理,一旦出现,就会造成他人格上的污点,这种不好的习惯还是要扼杀在摇篮里。
朝政纷争愈演愈烈,孝庄太后专门挑这个时候离京祭祖,可谓用心良苦。
此时,皇上参加科举考试摘取探花,帝师济世请辞。这段情节也令我十分感慨。为人师者不但要引导学生朝向好的方面发展,更应该能看到自己的局限,勇于放飞手中的风筝线。然而,当今社会有哪些师者能做到,我们周围不懂装懂、敷衍了事的师者太多了,不知道自省,反而加误到学生身上。家长也是如此,不要用权威和辈分来压制孩子,要客观地认清事物,自己还没有搞明白的要勇于承认,方便孩子向他人继续求教。济世在剧中不止一次向康熙说应以天下为师,一者向他表明自己的局限,此外,告诉他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现在你的学问水平只是和周围人比较,和参加应试的学子比较,然而天下之大,何处不是你的老师?所以,各位家长在对子劝学时,一定要记得强调,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校主要学习的书本知识并不是全部,生活处处皆学问,平时在生活中、游戏中也应处处留心,将来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更是需要在社会中寻找优秀的人,并以他们为榜样和标杆。
孝庄太后离京不久,朝廷生变,苏麻连夜向孝庄报信。从这段话可见,老祖宗不但对事情了如指掌,对康熙脾性也是一清二楚,她能够凭借此推断出事情发展走向和康熙下一步的举动,从而避免了祸端。
老祖宗连夜回京,康熙迎上后报喜不报忧,甚至违背事实在祖母面前开始吹牛,引来孝庄震怒。
前面说过,康熙在孝庄跟前吹牛不是一次两次了,之前孝庄并没有太严厉,这次是毫不留情地将康熙批得体无完肤。其实这种事情在每个家庭里都有,孩子为了博得父母表扬、免于错误惩罚或者为了使家长放心,专门报喜不报忧,甚至会说谎,家长必须撕掉孩子的掩饰,鼓励他讲出事实,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平时注意不要随便夸奖和批评他,要引导他主动客观看待问题,最重要的是让他认识到别人的褒贬都是别人的看法,他不需要赖此为生,但他自己心里应该明确,事情的原本是怎样,自己的做法是好的还是欠妥。(不要随便夸奖孩子,也不要随便批评孩子,有些专家说要尽可能多表扬孩子,使孩子自信,这是屁话。孩子的自信倘若只能建立在别人的表扬之上,那没有表扬的他是不是会很自卑?过多的表扬和批评一样,都会对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苏克沙哈成了扳倒鳌拜的牺牲品,孝庄又给康熙上了一课,可以看出康熙心有不服,却又别无他法。之后的剧情对此做了升华,朱国治参吴三桂又使历史重演,这时康熙如果像杀苏克沙哈那样杀朱国治,则表明这几年来,康熙帝在政治谋略上无所进,所以康熙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是剧情的一大亮点。
孝庄太后彻底放手了。家长当得好,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很多家长只一味地考虑自己能给孩子做什么,样样都想手把手教他做到最好,其实,在哪些事情上放手,怎么放手也是各位家长同样该好好考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