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其实,你的孩子并不能为自己的喜欢做主
四岁的佳佳要过生日。妈妈领他到蛋糕店里买生日蛋糕。
蛋糕店里蛋糕的花样真多啊。看得妈妈都不知道买那种花式的蛋糕给佳佳过生日了。
佳佳在冷柜的橱窗前用小手和大眼数着蛋糕的款式:动物的、机器人的、奶油的、水果的、慕斯的.......
这时,佳佳被一款机器人造型的蛋糕吸引了。要妈妈买这个。
但是,妈妈看中的是一款水果蛋糕。对于佳佳的选择,妈妈拒绝了。“宝宝,妈妈给你买水果蛋糕。你看,多漂亮啊。还对身体有好处。”
佳佳不干。非要妈妈给自己买自己喜欢的蛋糕。
“不嘛,不嘛,我就要吃这个。我喜欢!”佳佳不满的叫了起来。
“不许哼唧。不然什么都不给你买了!”妈妈吓唬孩子道。
佳佳无奈的看着妈妈。虽然眼里含着委屈的泪水。但也只能点头答应。
其实,四岁的孩子,正好处于心理的“自我认同”关键期。他会对“蛋糕事件”做出自己的解读:还是妈妈说了算;我的想法并不重要!
02 威武其实不威武。性格里缺了荷尔蒙的成分
因为爸爸希望威武像个男孩。因为它本身就是男孩。所以取名“威武”。但是,威武从来也没威武过。从小到大学毕业。从找工作面试到现在选择未来的女朋友,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为他决断。
小时候穿不穿校服,要妈妈说了算;到了高中,遇到天气不好,要不要带雨具,也要问妈妈!到了考上大学填报志愿,威武依然要妈妈帮助决定自己究竟是填报哪个学校好?或者不好?
爸爸有时候真看不下去,认为这样的儿子以后怎么办?真没出息。可是妈妈觉得很享受。因为妈妈觉得儿子贴心。
有一次,孩子的屁股上长了一个囊肿。妈妈带着他去医院看医生。在挂号处前,妈妈问挂号处的护士:“护士,我家小孩屁股上长了个肿块看哪个科啊?”
护士想也没多想,直接说:“挂儿科。”
妈妈一愣,下意识的转头看了看身后的儿子,然后疑惑的对护士说:“护士,我家小孩已经30岁了,怎么还要看儿科啊?”
护士一愣,当她明白是自己搞错的时候,看着眼前站着的那位30岁的大小孩,哈哈笑了起来。
儿子羞得满脸通红,转身走了。
孩子30岁了,还没找到女朋友。妈妈急得为孩子左托人帮忙,右托人帮忙。介绍了一大堆。但是,人家女孩一见面发现,原来威武是这样的名不副实,自然就停止了交往。
妈妈急了。终于有一天朝威武发火了。“你就不能像个男人样吗?妈妈给你挑选了那么多女孩,难道没有一个适合你的吗?”
“妈妈,从小到大的任何事情,都是你帮我决定的。我不知道怎样选择和决定。”儿子委屈的说。
03《我的前半生》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最近热播的《我的前半生》,赚足了大多数女人的眼泪。女人就是流眼泪的动物。其实,她们很多人真的不懂生活。
凌玲的孩子佳清,小小的年纪就非常懂事。为了让妈妈安心上班,他常常把自己锁在家家里,做自己的事情。写自己的作业。
他的内心多么希望妈妈的陪伴。
虽然妈妈千方百计为他提供富足的物质生活,却从没有过高质量的陪伴。早熟的佳清知道妈妈的不容易。所以在妈妈重组家庭后,他从不主动提自己的要求。他知道只有自己懂事,才能让妈妈过得幸福。
当新的家庭里的平儿喜欢自己也喜欢的车模时,是妈妈告诉孩子,让他放弃自己的喜欢,做个大方的乖孩子。讨好新的家人。
因此,佳清形成的信念是:我不重要,唯有让大家高兴我才有价值。
凌玲真的是爱孩子的。给了孩子富足的生活,优越的教育。但是,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却给不了孩子自尊。
很难想象佳清长大后的人生道路是怎么样的轨迹:一个凡事都需要别人决定;总是在别人和自己的需求之间纠结不已;放弃自己,只为了满足别人......这样的孩子会幸福吗?这样的孩子会有事业的成功吗?
不可否认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总是怕孩子遭受挫折,总是用自己的经验在为孩子层层保护。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即磨掉了孩子的棱角。也毁坏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满意了。孩子无能了。
事实上,孩子成长的过程,是靠一件件小事的累积。在积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直至长大后,孩子带着自己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以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处理遇到的所有事情。
当孩子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已经定型,父母再去抱怨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没有主见时,那就为时已晚。已经于事无补。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你将收获一个有主见、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自信的孩子。
决定儿童行为特点的是他通过所发生的事件而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而不是经历本身。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vVB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