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长篇巨制小说《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丹凤县棣花镇为原型,浓墨重彩的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村新旧文化的碰撞等农村现状,是中国农村近20年的变迁史,集中体现了乡村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变化,是“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我的祖籍陕西商州,距离小说中清风街的原型棣花镇不过五六十公里路程,在农村生活了18年的我对小说中的人和事有着深切的感受,因此读起来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鲜活和亲切,越是读的深入,心越是被揪着生疼,有时候合上书也会瞎想一阵子,甚至突然扯上我所亲历过的身边的真人真事。
没有亲身生活和体验过这片黄土地的人也许不会理解这里的山水,如果说有什么捷径可以了解,那可能就是与这百尺黄土,千仞青天同命运共呼吸吧!
古老的三秦大地,泾水清,渭水黄,一代代儿女吼秦腔,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可是在这一刻,将土地看的比生命还重要的“老村长”夏天义去了,道德楷模、爱听秦腔的夏天智去了,他们带走了乡村对仁义和精神文化的寄托,很多人的梦想被撕碎、扭曲。秦腔剧团衰败了,农村的新青年外出务工致土地荒芜,“生活在城里,根基却在农村”,空心的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儿童随着这二位乡村灵魂代表慢慢被黄土黄沙淹没而急剧凸显,谁来给这些 “村民”以主心骨,谁来主持传统的正义,谁来将秦腔传唱,谁来关注农村的理想?从这部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的无助、迷茫甚至是绝望。
从小与土地结缘的我,上高中以前经常帮家里干农活,刨地、播种、除草、收割,与土地结下了深刻的感情!我常想,老一代人枕着自己苦心经营的黄土,尚能够在悲与喜的交替折磨中离去,他们不仅带走了农村的骨,而且消灭了农村的魂。而年轻的一代,与土地有着深刻的情感却不得不为了所谓的美好生活脱离了土地,他们就像是丢了魂的孩子,只能无助的游离在城乡之间,无所适从。
一直都在劝父母闲下来休息休息,但是都以失败告终。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给父母打电话时总是无端发火!我说:“那地别种了,慌了就荒了,又不值几个钱!”,父亲说:“不能荒,荒了可多可惜啊!只要我还能动,地都不能荒!”,我不假思索的回道:“脑子有问题!”。可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我能够深深的体会父亲对土地的感情!对父亲而言,土地和我一样,都是他的命根子,剥夺了种地的自由和权利就像是要了他的魂,就像鱼离开了水一样,他活着就失去了意义。“农民不种地干啥!”,他总是这样说。
某种意义上,父亲种地不是为了收割,而是爱上了在土地上劳动和付出的快乐!如果剥夺了他种地这种快乐,就剥夺了他快乐的源泉!
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像“夏天义”、“夏天智”和父亲这么大年龄的地道老农还有千千万万,像我这般大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80后也有千千万万,我们对土地和农村的依恋是一致的,我们的命运是一致的!
什么叫乡音不改,就是不管你会说多少个国家的语言,临死的时候你说话必然是乡音;什么叫根植于心,就是尝遍天下美味你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饭菜;什么叫狐死首丘,就是你人生的终点你只会选择你的起点;你可以改变你的身份,但是你改变不了你的根!
“我感激着故乡的水土,它使我如芦苇丛里的萤火虫;夜里自带了一盏小灯,如满山遍野的棠棣花,鲜艳的颜色是自染的。”,故乡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一辈子的印记,这一辈子,无论你过得咋样、走到哪里,你都能从故乡的土地找到最原始的你自己!
无论快乐还是悲伤,无论活着还是死去,我都深爱着你,故乡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