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于这两天阅读的《好好学习》书里的概念。
前几周送领导上下班,他所提到的关于如何快速决策?快速从各方搜集信息,进行假设性判断,再通过搜集信息判断假设,一步一步的构成对某方面的实际、准确、成体系的认知。例如作为空降兵进入公司后,针对老板提出的组织激活、提高人效等要求,领导结合之前工作的经验和理论积淀,建立个人假设,之后通过参加各种会议,主动与相关节点人员对话交流了,安排具体的工作诸如人才体系建设、绩效体系建设、店长盘点级组织激活方案等工作,将自己头脑中模糊的体系轮廓,一步一步的勾画清晰,形成一套可以说服老板和内部各方利益群体的框架性方案,确认后,便是制定具体的执行落地方案,安排合适的人推动执行,期间做好资源支持与过程跟进,确保结果朝着预期目标推动,在时间节点到达前,完成相关里程碑成果。这是我能够感受得到的。
上面讲到这些,和文章主题有什么关系呢?先说说频次概率,每次掷骰子跳出1的概率是1/6,每次抛硬币获得正面的概率是1/2,这些都是能够通过概率大数据计算得出的。但一个同事上班是心花怒放还是愁眉苦脸,和昨天是否睡好,和女朋友的关系,出门塞车,没坐上电梯,打卡迟到有关系,也和他情绪管控能力有关,上班后呈现上面两种状态的概率就是主观概率了。作为刚来半年的空降兵,面对混沌的企业内部生态,各种的决策动作,统统可以提炼为“主观频率”这个关键词。这也是我从文章读到这个词的第一直觉联系。
书中也提到另外一个说法:“要关注人和人的关系,而非事情本身”,其实也是对主观概率的进一步解释。之前,我是过于专注事情本身,一个流程,必须要非常精确,有明确的输入,有成果的输出,过程的表单,必须做到逻辑清晰,有审核、审批,于是,一个简单的活动策划流程,可以让我设计成几页文绉绉的程序文件,当然也包括在XX医院做出的那一本厚厚的,有正规医院对标的《医院经营流程手册》,还有XX的《流程体系》,当然,也考虑到自己的说服力,这些统统没有得到落实,对企业的帮助,也未达预期。再联想到现在,现在晋升管理、阳光学员、入职辅导等几份制度的编写,其实自己对流程现状未做调研和还原,主要是参考其他公司制度,对新流程也未有自己的输出。
总体感觉,自己还是没跳出以前的思维习惯,太理论和学术派,单线思维,将一项工作的精力投入过多的放在制度层面,忽略整个系统,特别是制度涉及各方的关系、态度,例如留任金制度,仅关注中心总监确定名单,而未了解选择背后的原因,也未与HRBP进行核对确认,达成信息一致,此外,在制度上,也未考虑诸如新增人员,剔除人员,离职人员留任金发放方式的思考,过于单一频次的聚焦到的制度上,而且越陷越深。这些都源于,没有打开主观雷达,接收各方频率,如目前感受、个人诉求、领导诉求、推行阻力原因、工作量等主观概率。没有这些,就会像无头苍蝇,按照自己的臆想,想当然的设计规则,获得领导通过,当然也会获得HRBP的反对。应当的做法是,通过与他人链接,搜集各类信息,整体一项工作或制度必须包含的几个方面,以及涉及到的哪些人群,思考他们之前的关系,然后计算几个维度的主观概率,也就知道了最终推行所需要关注的关键节点是哪些,在哪些方面投入80%精力,要确保哪些成果落地,领导关注点在哪里,团队薄弱点在哪里等等。
2019年为了提升格局,开始学习混沌大学,但未坚持,也庆幸没有坚持,否则还是陷入战术偷懒中。2020年发现格局的提升,在于思维拓展,看问题的角度多了,自然关注人和事之间的关系,学会为人处世,使用影响力对工作的推动,关注使用领导力提升团队做事能力等等。
能感受到自己跌成长,是幸福和幸运的事,想想刚毕业离开第一家公司,离开上一家公司的自己,就知道这份坚持的价值所在,让人真正的活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