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莲花香片
在经过了十二期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客居青岛的文化人为主要内容的讲座之后,“叁零文人”新一年的讲座主题落到了青岛本土文化,头一场讲座以“1930年代的青岛报刊和市民阅读”开篇,非常好的开篇,若想了解那个年代的城市文化,没有什么能比报刊这种媒介更全面、更有说服力了。此次讲座的嘉宾顾迎新博士在这个领域有过深入的研究,于是大家跟随她来了一次穿越,穿过百年的历史尘烟,透过一张张发黄的陈年旧报窥见一座城市的日常。
虽然题目中说的是“1930年代的青岛报刊”,顾博士的讲述却是从青岛最初建埠开始,因为历史无法割裂,每一段特定时期的历史都有着它最初的渊源和发展脉落,梳理它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的了解那段历史。
青岛作为一座城市,其雏形形成于1897年至1914年的德国占领时期,此后经历了第一次日占、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第二次日占、国民政府恢复主权,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50年间政权更迭频繁,青岛近代的中文报刊业也随着政权的变化经历了一番消长起落:
1901年青岛有了第一家的中文报纸——朱淇主办的《胶州报》,到了1922年,青岛的中文报刊发展到4种,那时的中文报纸主要以宣传革命启蒙思想为主。
1922年以后到30年代的10到20年间,青岛的报刊业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呈现出繁荣兴盛的业态,当时《正报》日发行量达1万份,要知道当时青岛的人口还不到30万。
1937年至1945年第二次日本占领期间,大部分中文报纸停刊,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很多中文报纸陆续复刊。
从1901年至1949年,青岛先后发行过的报纸达99种之多,这个数字即便在现在看来,也还是很可观的。
在简单梳理了青岛近代报刊的发展脉落之后,顾博士基于她长期深入的老报纸阅读研究,从中撷取了几个有趣的主题给大家做了分享。
主题一:民主自治意识是青岛的城市基因
由于政权的不稳定,青岛近代历史有其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又体现城市管理中——青岛很早便有了地方自治意识。
早在1910年,青岛就有了华商商务总会,后来改组为青岛总商会。青岛总商会除在商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外,也成为襄助政府管理城市的最大社会组织,许多政府顾及不到或不好出头的事务,商会都会出面。因拥有强大的权力,青岛总商会也被称为 “二衙门”。
1922年青岛主权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但当时的北洋政府竟派不出人来青岛担任市长,致使有两年时间青岛市政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于是在1924年3月的青岛报纸上便有了地方自治的相关报道。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青岛主权回归国民政府,但政府的表现令民众失望。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报纸上多有报道诸如“生活所迫全家人自杀”、“小学老师的孩子读不起书,靠捡煤渣度日”等悲惨的社会新闻。这期间,青岛出现了一个极具现代民主政治的事物:青岛参议会。虽然后来的史书或对其鲜有提及,或了了几笔一带而过,但翻阅那个时期的报纸能看到不少关于青岛参议会的消息,从这些报道中能看到当时市民高涨的参政议政热情。
顾博士列举了几则蛮有意思的内容,比如当选参议员的生平简历和参政主张均刊登在报纸上,其中一名教员出身的参议员,当选感言十分朴实,无一套话和虚词,更令人惊奇的是其“无主张”的参政主张,这种宁可无主张,也不瞎主张的坦诚和可爱令人印象深刻。有关参议会的报道之详细、语言之生动也是令人惊叹:参议员质询政府官员的犀利言词、官员被质询时的狼狈情形、一位携夫人参加会议的参议员发言时台下夫人的表情等等,正闻、花絮、说的人、听的人、言词、表情、神态……事无巨细,均被敬业的记者一一记录在案。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期待有心人的好好挖掘。
主题二:电影和赛马是市民的最爱
报纸是那个年代最普及的大众媒体,记录的是一个城市最原生态的生活。从青岛近代报刊上可以看到青岛的民主、法律、科技、卫生、医疗、女性解放等现代意识的萌芽、发展到逐渐成熟,也可以看到市民们对体育运动、电影、赛马、京剧等现代娱乐活动的热衷和投入。
青岛当时最流行的娱乐活动应属电影和赛马。
大幅电影广告是当时报纸上经常能看到的内容,最大的电影广告占据了二分之一的版面,广告上用大号醒目字体打出电影名称,还会用各种夸张的语句突出电影的主题和内容,以吸引和感染观众。还有围绕电影明星的各种娱乐八卦,最吸引人眼球。当时《青岛晨报》上有一个“电影圈”的专栏,里面有不少明星离婚、绯闻、整容等八卦消息。顾博士讲到其中一篇 “明星照片索取法”的文章,听上去让人忍俊不禁,文章里详细介绍了向明星索要照片的七条法则、如何分析明星的心理等等,实操性还是蛮强的——娱乐八卦永远是市井中人的最爱,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电影意味着时尚、消费、娱乐,那时电影票分好几档,最高票价为1元,相当于现在的100元,最低的也相当于现在的几十元,并不便宜,但影院生意还是相当红火,青岛市民对电影的痴迷可见一斑——这也充分说明了电影和这座城市渊源流长,我们的叁零文人讲座举办场所正是中国最早的电影院所在地,青岛打造“影视之都”的名片确实是师出有名。
赛马是当时另一项极为普及的大众娱乐活动。青岛的赛马运动是受德国人影响,始于100多年前。当时在汇泉跑马场,也就是现在的汇泉广场,春秋两季举办跑马赛,节假日或周末也有不定期的赛马。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赛马更是成了城里的一场盛会,一到跑马日,汇泉跑马场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汇泉跑马场也成为国内四大跑马场之一。赛马是一项赌博活动,不少人买马票买到倾家荡产,投海自杀。1947年青岛参议会提出议案,取消青岛赛马会。喧嚣了50年的汇泉跑马场从此销声匿迹。
主题三:别样的文学风景
说到报纸,怎能忘了文学呢?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有文学副刊,这个传统似乎从报纸一出生就有了吧。讲座中顾博士说,对于青岛这样一个以工商业而兴起的城市来说,报纸上的文学副刊应该说是个短板,尽管三十年代因为当时的山东大学,一大批优秀文人学者汇集在青岛,当时的报纸副刊上也刊登过王统照、吴伯萧等人的文章,但毕竟他们是短期的旅居,未形成气候。
即便如此,有一个人却值得在此大书特书,那人就是王度庐。若不是李安《卧虎藏龙》电影,原著作者王度庐的名字很少为人所知。1937年王度庐来青岛投奔妻子的伯父,为生活所迫,卖文为生。“度庐”是他在青岛时的笔名,他开始在《青岛新民报》上连载武侠小说,结果一鸣惊人,一时间“满城尽读王度庐”、“订报只为看王度庐”。王度庐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宝剑金钗记》《剑气珠光》《鹤惊昆仑》《卧虎藏龙》和《铁骑银瓶》等五部作品,被后来的学者称为“鹤铁五部曲”。他甚至一心二用,同时在报上连载两部小说,一部武侠,一部言情。在寓居青岛的12年间,王度庐共创作了30余部武侠及言情小说,可谓著作丰厚。
顾博士在档案馆查阅老报纸时,读到王度庐的言情小说,认为他的言情小说绝不逊色于他的武侠小说。王度庐的言情小说以描写美丽弱小的女主人公处于生存两难境况下的纠结、复杂心理而擅长,他的文笔流利、婉转,引人入胜,顾博士在阅读过程中曾一度被感动到潸然泪下。特别是听顾博士说王度庐是旗人出身,他的言情小说颇能看得到曹雪芹的传承,我更加感兴趣了,可惜市面上王度庐的言情小说不多见,没关系,就去档案馆,不为别的,就去看老报纸里王度庐先生的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