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看作者吕白写的《底层逻辑》,看到第315页,被一句话勾起一段往事,这句话是这么说的“有时候,合群是堕落的开始。”
书里讲了三个人的大学合群经历。
其一是作者自己,大一时候为了合群,陪别人打自己不喜欢的游戏,陪别人走很多冤枉路,迟到无数次,也逃了很多课。
其二是学长一,每天自己一个人背着书包去自习室、吃饭、上课。
其三是学长二,大一怕被室友孤立,便跟着打游戏;大二玩手游,大三为了合群,一如既往逃课、睡觉。大四开始想努力,却一无所成。考研、考公务员逗失败,投课无数简历,很少有回复,好不容易有一家公司愿意录用,月薪只有2000块钱。
作者后来不再合群,开始做自己的事情,最终大学没毕业就拿到了百万的收入。
不合群的学长,大四就被报送研究生,后来在新学校里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个大学生,同样的大学四年,最后的结果却如此不同。
选择合群最后一事无成的学长对作者说:“其实,你可以试着跟他们不一样,试着不合群。”
作者的感悟是,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在到达目的地之前,你只能孤身一人。
如果为了迎合某个群体,而放弃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合群就是堕落的开始。
回望自己的过往,也曾害怕孤单,不喜欢一个人生活,于是在每一段生活中,都会下意识地寻找一个能让自己融进去的人群。
上学的时候,工作的时候,总是希望身边有人陪伴,从来不敢想自己一个人该如何生存。
也有过一两次不合群的经历。第一次是商场工作的时候,周围的同事喜欢聚在一起聊天,喜欢下班后一起逛街,喜欢一起出去玩。而我大部分时间就是工作,有顾客时候就服务顾客,没顾客时候就擦拭整理柜台。
一段孤单的时间之后,我负责的柜台销售业绩不断翻番。但因为我的不合群,也被同公司的同事孤立,甚至被手下的店员算计。
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地方,但不是落荒而逃,而是有了更高工资的新工作。
孤单真的只是暂时的,走过孤单,在孤单中沉淀自我,为自己积累更多的的能量,才是不合群的真正价值。
其实现在的自己,在生活中就是严重的不合群,没有每天一起逛街聊天的朋友,没有经常电话联系的热络亲戚。
即便是家庭聚会,一大桌人热闹的碰杯聊天,我也只是静静地吃自己的饭,看自己的手机,不参与任何话题。
不合群的这些时间,会一个人去书店看书,一个人去逛街购物,一个人沿着长长的河道散步,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很远的郊外,一个人坐在河边和木栈道上,欣赏一大片一大片的繁花似锦。
这样的日子,似乎也没那么想象中无聊,也没有以前感觉中的孤单和害怕。甚至有更加喜欢,很享受的感觉。
现在看来,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会有不同的生活状态,并不是大家都去做的,就是正确的。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
如何走过自己人生最难的那些阶段,是想硕果累累,还是会一事无成?如果自己找不到答案,就可以在书中找。
《底层逻辑》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作者没有讲深奥的大道理,平实的文笔,记述了的就是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的人生经历虽然不可以复制,但他的成功经历完全可以借鉴。他所讲的这些道理对职场上的人,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都有非常大的启发作用。
这本书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生逆袭的五个核心算法,第二部分讲突破阶层的四个关键,第三部分讲向上进阶的三大思维,第四部分讲锚定未来的四大策略。
从自序“野蛮生长的这五年”,到后记“五年前我给自己写下的信”,我读到了这个年轻人满满的真诚,更透过他这5年的成功,看到了成功的一些底层逻辑。
如果我们一直焦虑一直拖延,那太多的人生目标都不可能会实现。
如果我们一直很努力,却根本拿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要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是在做低效的努力。
如何让自己在目前工作的范围内变得更专业呢?
我们一直坚守的初心,是否就必须要一直坚持呢?假如这个初心是错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做新的抉择呢?你们是否有思考过自己的初心,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当我们有了新的自我认知,我们的命运或许就会发生一些关键的改变。
如何更好自我成长?作者给我们提出了6个关键的小建议,可以在书中详细学习。
如何让自己向上进阶?是借“势”向上还是审“境”自立,在职场如何能够向上呢?有产品思维才是最关键的。
在书的第4部分,作者更是给了我们4个锦囊妙计,让我们更好的瞄定未来,从快慢平衡到未来预演,从知行合一到理财思维。
大道理为何我们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这一生呢。
我想这个答案,如果你认真看完这本书,或许就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