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的12月1日,也是2022年最后一个月。时间飞逝,不觉又是岁末了,无论我们怎样眷恋与不舍,季节又已行至冬的深处。
在今冬疫情封控期,大家都安静地呆在家里,与家人孩子们相亲相爱、相杀相怨。无论哪种生活现状,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是因,世界是果。我是一切的创造者,如果我们想得到家庭和睦、爱子情深,就去营造这种气氛。心中装着爱,眼里装着光,路就在脚下。
今晚依旧是我们心灵家园的共读时间,由担当大爱的苗老师做讲解分享,她引领大家安往当下,感受读书带来的喜悦和宁静。在伙伴们的欢呼声中开启了读书分享环节。她说:《非暴力沟通》第八章“同理心的力量”非常重要,本书用两章做阐述讲解,也是告诉我们同理心有多么重要。
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同理他人
所谓同理心,就是带着尊重来理解他人的经历。实现同理,学会倾听很重要, 具体来说就是, 倾听别人话语中的观察、感受、 需要和请求。
常言道: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在生活和工作当中, 同理心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善于理解、帮助他人, 也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习非暴力沟通,最让我们满足的一件事,就是如何通过非暴力沟通增强同理的能力, 与他人建立心与心的连结。
同理他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功能:疗愈功能、化解危机和“不”背后的感受和需要。
疗愈功能就像卡尔·罗杰斯曾经这样描述同理心对人的影响:“如果有人真的听到了你的心声,不对你评头论足,不试图为你负责,也不想改变你,这多么美好啊!……当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能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原本看似无解的问题因此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楚分明。”
就像上节课雷老师讲的同理性倾听,只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也许一个需要同理心的人只是期待你与他静静地坐着,什么也不做,而他的痛苦就减轻了一半。这里不需要你的安慰、建议和解释。
化解危机的功能是指在紧张的情态下,如果能够同理他人,或许可以避免潜在的暴力。书中主要讲了两个非常震撼人心的故事:一个是一位任教老师为了给一位学生补课,放学后留了下来。却遇到一位陌生的年轻男子闯进了她的教室。在这个危险时机,这位老师展开了非暴力沟通,避免了一场可怕的强暴事件。另一个故事是一位女学员开始运用她所学到的非暴力沟通方法,同理起毒品男子的感受和需要,在关键时刻,她想起马歇尔讲的不要说“可是、但是”这些转折性副词,以免影响同理心打折。
当对方说“不”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感受和想法。
当别人对我们的请求说“不要”“我不想……”时,我们常常会将这类话解读为对我们的拒绝,或是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因此无法了解对方实际上是怎么想的而感到受伤。如果能够体会对方在说“不”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能明白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二、既同理自己又同理他人
1、同理心与袒露内心脆弱的能力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连结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和需要,有时表达它们并不容易。然而,同理心让我们能触碰彼此共通的人性,我们的自我表达也会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能够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相连,就越不害怕袒露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展现内心的脆弱,往往是因为我们想要显得“强悍”,害怕失去权威感和掌控感。
2、使乏味的对话变有趣
我们都经历过乏味的谈话,也许是在某个社交场合中:我们无法从说话的内容中感受到和讲述者的连结;还有些人一旦开始讲话便喋喋不休,让听的人害怕对话会没完没了。当我们无法与讲述者的感受、需要、请求建立连结时,对话便会失去生机。当讲述者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时,说出来的话就会乏味。这时,我们非但无法与对方建立连结,反而成了承接对方讲话的垃圾桶。
我们要怎么做以及在何时打破死气沉沉的对话呢?
马歇尔提出的建议是,当我们连一个字都听不下去时,就是打断的最好时机。我们等得越久,就越难在这样做时保持礼貌。而打断的目的并非在于让自己发言,而是帮助讲述者与表达背后的生命能量建立连结。
做法一是去体会对方心中可能会有的感受和需要。二是直接告诉对方我们想和他们建立更多连结,并请求对方的支持。
今晚的读书会内容丰富,老师讲得条理清晰,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把学到的同理心运用到生活中,说到悟到做到,才是真的本事!祝福大家,期待下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