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从老城区走过,一少年从家里蹿了出来,铁门砸得咣当响,屋子传来妇女的吼声:“十七岁的人了,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不如去死!”
少年耷拉脑袋,刘海挡住眼睛,嘴巴抿得很紧。
地上,他的影子蜷成一团,好像阴天的乌云。
很久以前,也有人这么对我说过。
什么都不想要,说明不争气,所以是错的。
这样的思想扎根很久,于是后来做什么都做不好,做什么都会思考这是不是自己要的,然后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类人。
实际上,再强大的人,都会在某个瞬间陷入“我到底要什么”的困惑。
只是有人擅长忽略,不愿直视,有人懂得搭高城墙,不给窥探罢了。
就像几个混得不错的朋友,酒后吐真言道出类似烦恼,不过,就算愤懑痛苦,也不知如何改变现状。
外界声音再多,根本还是在于自己。
我们找寻答案甚至遇见真爱的路途,也是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
1、尝试了解自己
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是一个人明白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
——《一生的学习》
不管家庭还是学校的教育,我们鲜少接受认识自己之类的课程。
我高二时期特别厌世,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产生过多次终结此生的想法。
现在回想,很极端,至今心有余悸。
幸运的是,那时候自己开始喜欢写作和阅读,所以一方面通过博客写出青春期的彷徨与绝望,一方面去图书馆借心理学书籍试图找到答案。
从《24重人格》、《女心理师》这类心理小说作品,再到《社会心理学》和《梦的解析》等比较专业的书籍,十六岁那年,我接触了课本里了解不到的知识,之后学会从自己的行为寻求起因,甚至追溯到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再反推出解决或避免方法。
先了解自己,再选择自救。
前些天翻到自己高中写的日志,里面有这样一句:性格的敏感好像无法改变,但写作者需要对世界保持敏感,这没什么,反正不管自己经历的是好还是坏,都当做写作素材好了。
通过这个方式,我自愈能力还算可以。
后来常被夸逆商高,细想的话,生活或职场遇到任何意外情况,主动控制、寻找起因、承担责任、迅速回血,一连串的反应都与这个“是好是坏,都当素材”的认知有关。
当然书本并非万能,毕竟知识是固定的,而人的成长是动态的,除了书本,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接触到的人与事。
通过基础知识积累,可以看清自己的心理弱点和性格缺陷,然后在人际交往实操,更能理解不同的人和看到不同的角度,顺带分析出某个阶段迷茫的原因,而不是除了生气就是委屈,下一次继续头破血流。
所以有时陷入迷茫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该看书了。
2、让自己真正独立
阻碍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黑天鹅》
我有个健身群,其中几个哥哥姐姐到处玩儿,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一群贵妇”。
实际上,他们早已实现经济独立,所以更有时间去选择自己要的生活和圈子。
很多时候,我们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主要还是当前的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撑自己去尝试更多。
就像幼年时候,爸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养你那么辛苦,所以你必须听我们的”,以至于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赚钱,希望哪天可以不听他们的,直至大学开始写作赚稿费,也终于如愿以偿。
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解除都与经济挂钩,而实现经济的人,更有底气和选择权。
而经济独立之后,才是思想独立。
之前《欢乐颂》热播的时候,我特别讨厌樊胜美这个角色,这位就是典型的经济和思想都不独立,一边在原生家庭的索取之中苦苦挣扎,一边也像吸血鬼一样像男友索取。
或许她这类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一个不独立的人,知道了也没有条件和意识去改变,所以一直深陷泥泞苦不堪言。
如果此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先赚很多的钱,看更远的风景,见识多了或许就有答案。
3、立刻去做
如果你愤怒,你就呐喊;如果你哀伤,你就哭泣;如果你热爱,你就表达;如果你喜欢,你就追求。不自我贬低,不自怨自艾,走出去,勇敢做自己。
——《心灵的力量》
小安曾经找我问写作技巧。
她前年开始创业,没有留给自己太多时间,慢慢开始自我怀疑:一心赚钱,发展兴趣爱好和学习新技能的时间都没有,有没有必要?
负面情绪持续积累,久而久之影响到工作效率,所以她腾出一些时间尝试写作。
改变固有的一种模式后,整个人的状态也比之前好了很多。
重要的是,她因此开始爱上写作,还告诉我第一次找到很想坚持下去的兴趣。
可怕的永远不是问题本身,而是看见问题还原地踏步。
你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健身,就去一次健身房玩一次;
你不知道新工作是否适合自己,那就用心去做再确定答案;
你不知道这个人是否值得喜欢,那就主动追求发展试试再确定……
别人说得再好,都不及亲自感受。
无论对人或事,哪有那么多一见钟情。
爱上一个人,明白一件事情,培养个人兴趣,都是投入其中才知道,不然都是纸上谈兵。
最后,引用《无声告白》里的一句,与你共勉——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作者:索拉,她城她事创始人,爱折腾的工作狂,跟过剧组登过杂志出过书的写作者。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点个【❤】让我知道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