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洪录【42】
【原文】
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①丙戌②会试归,为先生道途中讲学,有信有不信。
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
先生曰:“何以见之?”
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③,须是无目人。”
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惧。
[注释]
①洪与黄正之 、张叔谦 、汝中 :洪,即钱德洪;黄正之,即黄弘纲;张叔谦,名元冲,字叔谦,号浮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因敢于直谏而得名。王阳明赞他最为真切纯笃。汝中,即王畿。以上均为王阳明弟子,除了张叔谦,其他人在前面传习录中已经介绍。
②丙戌:指嘉靖五年(1526)。
③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语出“高山仰止”。参见《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仰慕。
[译文]
钱德洪、黄正之、张叔谦、王汝中丙戌年(1526)会试归来,途中讲授先生的学说,有人信,有人不信。
先生说:“你们端着一个圣人的架子去给人讲学,大家看到圣人来了,都被吓走了,怎么能讲好呢?必须先做个愚笨的人,才能给别人讲学。”
德洪又说:“现在要鉴别人品的高下最容易。”
先生说:“何以见得?”
德洪说:“先生好比眼前的泰山,那些不知道敬仰的,肯定都是没眼睛的人。”
先生说:“泰山不及平地广阔,但你又能看到平地什么呢?” 先生一句点拨,剖析破除大家终年向外攀缘、好高骛远的毛病,在座的人无不有所警惧。
[解读]
前一段对话表达了王阳明建立在“万物一体”理论基础上的众生平等的思想,他强调“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看起来是个方法和形式的问题,其实是个对众生的态度问题,若自以为高人一等,居高临下,是讲不成学的,而且也背离了“万物一体”“亲民”的基本原理。
钱德洪认为,王阳明是圣人,人人都应该尊敬受教,否则人品不高,有眼无珠。王阳明批驳了钱德洪,认为儒者必须自己先尊敬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才会尊敬你,儒者气象是要谦虚下民的,不是高高在上要人民崇拜的。所以用泰山和平地做比,教育钱德洪和在座的学生。
钱德洪本来是以给阳明先生戴高帽的形式来谈论如何辨别人,谁知道王圣人不但不领情,还很不配合地给了钱德洪一个钉子碰,德洪将阳明比喻为泰山,阳明则反问他,说泰山还没有平地大。王阳明之所以如此夹枪夹棒反问钱德洪,就在于钱德洪这个人有好高骛远之毛病,喜欢聊一些无关身心之学的清谈类话题,比如这次谈到的如何区分人品的高下,完全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茶余饭后的谈资,人家人品好不好关你屁事,你先把自己人品砥砺好才算是正业吧!《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我果为烘炉大冶,何患顽铜钝铁之不能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毒物之不能容纳?”阳明先生一直强调自己的学问是“为己之学”,原因就在这里,先将自己的内功练扎实了,才是为学的当务之急。该急着做的事情不急着做,不急着做的事情去瞎操心,本身就是私欲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