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候,佛经和日历、诗文、日用杂书等,基本上是刻版印刷,少量采用活字印刷。当时印刷用的字体以手写体和老宋体为主。仿宋体脱胎于老宋体,也称为仿宋体字或仿宋。仿宋字有长形、方形和扁形三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印刷用仿宋字基本上以长形为主,方形和扁形的仿宋字已退出了日常实用范国。长形仿宋字的高宽比有2:1、3:2、4:3 等等,至明清时,仿宋体基本上属于印刷体字。
20世纪初,当西方科学技术涌入我国时,机械、建筑、桥梁、铁路等专业的技术应用,都需要大量的设计图纸来表述,图纸的手绘性要求使用一种既便于手写又工整美观的字体,仿宋字不但具有其他印刷字体美观、工整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手写性,因此成为图纸上书写汉字的首选用字。
1916 年前后,钱塘人丁辅之、丁善之兄弟摹拟北宋欧体刊本字体,把楷书笔画和宋体字的间架结构融合在一起,设计了一种新的印刷宇体,名日“聚珍仿宋”。这种宇体笔画粗细均匀,出锋尖利,刚柔相济,结体严谨,颇具欧柳风韵,它就是我们沿用的长仿宋体,也有人叫这个字体为民国字体,确实,仿宋体在民国初年得以广泛应用,广告、图纸等,尤其出版社采用了长仿宋字体印刷,使得竖排左行和正文夹注的阅读、书写习惯,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