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和《楚门的世界》有异曲同工之秒,一个是活在虚假的自由中,一个是活在真实的掌控中。两个主角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自由。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布鲁期因为长期监禁,适应了肖申克监狱的生活,重获自由之后,竟然无法承受这种自由。在监狱里,每天在同一时间做相同的事情,一切都熟悉的让人适应,一切都适应的让人舒服。在监狱布鲁斯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这种了如指掌,让他感觉安全。因此为了使自己能继续留在监狱,他不惜伤害狱友。去到在自由世界,他感到焦虑,恐慌,不安,不知所措,最终选择了死亡。
心理学对心理舒适区有个说明:在这一区域里,人感觉舒服,放松,能够掌控,有安全感。一旦走出来,就会别扭,恐慌,不习惯。这是导致老布鲁斯自杀的原因。瑞德离开监狱时也有这样的恐慌,不安,迷茫无助的反映,他最终借由安迪留下的希望,走向了自由。终身监禁是对自由最极端的剥夺。
我们,也被生活中的种种假象终身监禁着,那是一种舒适的,令人不那么反感的监禁,例如楚门的生活。识破生活的伪装,做真实的自己,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无数个主宰了楚门世界的那种导演。
电影里,狱长训话时说:“我只相信两样东西,纪律和上帝,在这里,你们两样都有,把思想交给上帝,把自由交给我。”这就意味着人同时失去了精神和身体的自由。
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生活的枷锁中,没有觉知地丧失着精神自由。
对于正在成长的人来说,走出舒适区是痛苦的,解救自我首先经验这样的痛苦,然而舒适区也是一个假象,只是那样的痛苦,你习惯了,你觉得生活就是这样的,这是正常的。精神自由正是被这样侵蚀掉的。所以说,自我成长很困难,我们要用未体验过的,未知的自由来抗衡已经能够安然处之枷锁。这需要如安迪那样的意志力。
许多成长的人,当生活遇到问题,痛苦和强烈的渴望迫使他走出去,探寻自由的门,当生活规于平静,便又返回来,安住在舒适区。从这个角度来说:痛苦才是真正的礼物。
电影里有两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1:老布死后,安迪接到了他的信:信中说,他不再有痛苦的感觉了。瑞德低头沉思了一会儿,说“他应该死在这里。”
2:安迪播放《费加罗的婚礼》时,瑞德的独白:我到今天也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却令你如此心伤。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我很想说,自我成长(自我救赎)也是如此曲折,有时候我会被生活打入原形,有时候,我感受到了自我的力量。当我感受到自我的力量时,就如同瑞德所言: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那些围墙消失,感到一刻的自由。是这样的感受一直激励我,因为我不愿像老布那样,只是在自由的世界到此一游,然后死在无形的枷锁中。
安迪刚入狱时,对瑞德说他是无辜的,瑞德告诉他:“这儿所有的人都是无辜的。”
这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
你生在枷锁中,所以你是无辜的,但是如果你不救赎自己,那么你就是有罪的。
幽默地说:成长历程,就像安迪爬过那条臭水沟,这一头是监禁,那一头是自由,中间的确很臭,爬或不爬,随你。
瑞德被监禁了四十年,一次又一次被假释人员拒绝。最后一次,他面对假释人员的一段话,很触动我,他看见了过去,看见了自己,那是真实的自己,那是真实的看见。他获得了自由。
如果我们能够看见,哪怕一个孩童进去,一个老人出来,也是值得!
救赎之道,不在修行,不在工作坊,不在静心,不在书上,它不在别的任何地方,就在每一个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