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老二要去上九点半的象棋课。
和往常一样,九点出头他就出门了,很独立。我正想着可以享受下独处时光(老大也出门跳舞去了),还没坐定,听到推门声,还在想这会儿会是谁呢,就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妈妈,我要上厕所。
然后就进去了,我看看手机,算了算时间,等他上完再出门,准得迟到了。
我站在厕所门外,藏起我的担心,开始了试探性对话,
我:宝宝,那等你上完再出门,可能要迟到了呢。
老二:对,那怎么办?
我:我跟老师发消息,就说你会迟到一会儿。
没听到回应。只能追问,
我:你看可以吗?
老二:(听得出淡淡的声音)你觉得这样好吗?
我:(听得出来,他有些想打退堂鼓,我思考了一下)主要是想着明天咱们要去比赛,今天能去上课的话,至少可以增加明天晋级的概率,你觉得呢?
老二:老师会不会说我?
我:(听出了他的担忧)应该不会,妈妈刚刚已经发消息给老师,先提前打招呼了。
过了一会儿,听到了他的回应。
老二:那好吧。
听得出来,他内心还是有些小犹豫,我没有再去触碰,担心节外生枝。从厕所出来,他说了句还是有一点点痛,但还是背起书包出门了。
倒是留下有些失落的我,便想着给他电话手表发了如下信息(其实人家到现在也没看)。
晚上写日记,知道他还是没有看我的信息,于是把那些文字用语言再表达了一次,还特意把今年年初的场景和现在的他做了对比:年初不想去上课,迟到了更是不敢进教室,而今天。。。还特意补充说这个值得打一颗星,他听到后,也马上兴奋地分享了他的遇见。
“今天去老师没批评我,只是看到我进去点了点头。不像以前,我都不敢进去。”
明显看得出那份自豪感和成就感。
这个经历让我发现以下后续可复制的点,
1. 沟通时自己一定不能有情绪,如果有,先调整后再沟通;
2.沟通以事实为依据,同时要觉察对方的情绪,不可太强硬;
3.事后要一起回顾,如果有进步的点,把之前的情景拿出来做对比,孩子可以有很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发电机”里的能量也自然容易上来。于我,陪他写日记就是特别好的回顾方式。现在想想,如果没有写日记,我都不会有和他回顾的意识,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
由此,我发现多看见孩子真得是特别棒的陪伴方式,陪伴不一定是实质意义上的身体陪伴,而这种心灵上的陪伴更重要。
同时自己也在慢慢学会接纳,接纳各种可能性,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和谐。而因为有看见,相信成长一定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写于2024/7/14上午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