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老公陪我去参加了一个心理学的高峰论坛。第一次自费参加这样高大上的心理学论坛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有很多的疑惑和收获,但又说不清这种收获究竟是什么。我怕过几天,我会淡忘这种感觉,所以活动一结束,就赶紧把它记录下来。
舞动疗法——寻找回家之路
在整个活动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环节是舞动疗法。所谓舞动疗法,就是跟着音乐,借助身体的舞动去感受当下的感觉。事后回想,我真的不敢相信,身体的随意舞动能够带来那么大的反应。有几个姑娘在舞动的过程中,开始失声痛哭。我不知道她们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怎样的生活,但肯定是触动到了内心的某个角落。
在舞动音乐结束后,灯光逐渐暗下去,咨询师让我们随意找一个最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者躺下,闭上眼睛,跟着她的指引去寻找各自的归家之路。我以为我应该找的是那条回到儿时的老房子之路,但事实上我走上的是去外婆家那条四合院的小路,那是我童年时代的回忆。我记得那里面不同的场景,甚至还记得室内的摆设,我看到同院子里面有一个跟我年龄相仿的小姑娘,听到她梳头的时候在哇哇大哭。每当这时,外婆就笑她,然后转身对我说:“我们家婷婷可不这样子,可乖了,梳头的时候从来不哭。”咨询师的声音悠悠传来,打断我的思绪:“现在请你推开那扇记忆中的门,为你自己找一个感觉最安全的角落,此时你看到了谁……”
外婆的脸清晰地出现,对我笑得一脸灿然。
“TA就是你记忆中最想要重新去接触的人。这个时候请走上去,抱抱TA,摸摸TA的脸,告诉TA,你想TA了。”那个瞬间,我的眼泪轻轻地滑落了下来,我没有去管它,任凭记忆重新泛滥。我看到了外婆,摸到了外婆,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她的存在,我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在她身边撒娇的日子。可是当我一恍惚,再次想要去摸她的时候,我却怎么也摸不到她了。我再一眨眼,就看不到她了,只看到一间空空的房间。我确定外婆是真的走了。就在这个节点上,我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老公在我旁边,紧张地抓住我的手,拥我入怀。此时,我发现自己坐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里,身体不停地在颤抖。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一种被整个世界遗弃的恐惧感。
我不知道这样的描述是否准确地表达了我当时内心的感受。但那一刻的感觉真的是太微妙了。
小时候,我跟弟弟以及阿姨家的表哥、表弟、表姐都是外婆带大的。外婆并不完美,她身上有很多的缺点,可是,每次想到她的时候,我总是感觉那么温暖。人跟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好神奇。我的外公心胸宽广,为人宽厚,做什么事情都能深得人心,对我们每个人也都非常好,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想到外公,我对他的感情并不像对外婆那么强烈,可能是因为外公对所有人的爱都是无差别的,我于他也就不是个特殊的存在了。而我的外婆呢?她心胸狭窄,她任性,她自我,可是,她对我特别好,我对于她,她对于我,应该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吧。所以,其实我们最爱的不是那个最完美的人,而是那个对我们来说最特殊的人,那个只要一想起来就永远都是温暖的人。
“此时,请你勇敢地走过去,跟TA告别,告诉TA你会过得很好,让TA放心地离开。”
这个时候我听到四周哭声一片,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回忆,他们的哭声与我无关,我知道他们也在归家的路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原故乡”,找到了那个“内在小孩”。
脱离那个情境之后,我觉得很奇怪,人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境中,竟会如此释放自己的情感呢?是因为我们平时都活得太压抑太辛苦了吗?但是,释放并不意味着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带来真正的改变。那么,释放还有何意义呢?
咨询师告诉我们,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被关进小黑屋的小孩。你把他锁得越紧,他越渴望挣脱,所以我们恐惧、焦虑,落荒而逃。然而,他要的不过是我们打开门,看着他,再把他拥入怀中,告诉他也是告诉自己:“小孩,别怕。”我们所逃离的,原来正是生命里最深的爱和渴望。这孩子会告诉我们,那些无处可逃的“恨”,多少是无处安放的“爱”。有多少人,穷其一生地追寻,奔波到老才明白,一直求而不得的那个归处,叫做“家”。“家”是离我们最近却也最难回去的地方。那个疲惫又孤独的人,要找到真正的归属感,是那么不容易。而与“原故乡”的彻底告别更是难上加难。
情景疗法——原生家庭的影响力
“原生家庭”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太陌生吧。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原生家庭是我们的力量与习惯的源泉。
在后来的情景疗法里面,有一个女生一跑上去,什么都没说,就红了眼眶,哽咽得不能自已。咨询师问她怎么了,她说她很难过,问她此时在哪里,她说她躲在一个角落里,问她为何躲在那里?她说她很害怕,很难过。问及原因,她说因为父母老是吵架、打架。咨询师让她坐下,问她此时想对父母说些什么话?她说我爱你们。再问她说了“我爱你们”这句话之后是否好受一点?她摇头,说她还是很难过,这时咨询师就跟她说:“那你就说‘我恨你们,你们不要再吵了,我受够了!’”姑娘跟着他表达了自己的愤怒,随后在那边啊啊啊的尽情大吼,吼完之后说自己终于舒服多了。
孩子往往是原生家庭的复制品。你最恨父母的胁迫行为,可是你却常胁迫人而不自知。你最恨父亲沾花惹草,伤害母亲,你自己却也常朝三暮四而不自控,并假装不自知。我们都最擅长用自己最熟悉的感受,去惩罚最在意的人,而最可怕的是,因这感受熟悉到可以忽略,多数人直到失去,也未曾意识到,我们日复一日对所在意的人犯下的那些罪行。黑暗是有引力的,光明却需要自己去追寻。
我们的原生家庭对我们个体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对于原生家庭,我们是应该感恩,可感恩的前提是宽恕,而宽恕的前提是我们在压抑自己的情感,没有表达愤怒。当恨没有表达,爱便没有生存空间。爱若需要厮守,恨更需要自由。有的人在这个家庭中一味地付出,有的人却在一味地索取,但是当一个人付出过多的时候,别人就会迷恋他的付出感,而这种迷恋的表达方式就是对其感到愤怒,觉得他做得还不够好,其实是希望他继续付出。
情景疗法非常有意思,咨询师现场随机找了一个姑娘上去,根据这个姑娘的描述,还原她整个原生家庭的一个状态。姑娘说自己的妈妈比较强势,爸爸一般都听妈妈的话,咨询师问了她几个问题,戏言她是个还未长大的小孩,于是问及到她的感情生活,姑娘坦言自己每次恋爱的时间都不会太长,总是草草收兵,但一直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然后,咨询师在现场随机找了其他几个观众,让他们分别扮演她的父母和几个男朋友,再在几个男朋友之间,分别给他们逐渐加入很多的假设条件:没钱而执拗的初恋,一片痴情因爱生恨的暗恋者,多金但花心的追求者……然后让她再来选择,结果发现她每次无法选择的时候,总是跑回妈妈的身边去寻求帮助。
咨询师问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
“她的行为证明我刚刚的判断没错,她就是个还没长大的小孩,一遇到事情就回家找妈妈。”
我想这应该是现在很多小孩子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吧,TA的妈妈那么强大,TA的妈妈永远是万能的,可正因为这个妈妈的强大阻止了属于TA自己的选择,因此,妈妈的指令越多越详细,小孩迷失方向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TA什么都不知道,TA做任何事情都要需要妈妈帮忙做出决定,最后的结果就是TA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现在小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并且她的感情,她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做主过。她每次的选择都是跟着对方的行为在走。这就是她恋爱老是失败的原因。”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爱的能力的缺失,当什么时候我们拥有足够强大的爱的能力,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轻轻松松地踏上我们的回家之路,即便再碰到那个记忆中想见而不能见的人,你也能够跟过去告别,坦然地面对当下的自己,这才是幸福的源泉,才是对“活在当下”的真正的注解吧!
【原创文章,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