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孩子的不良行为,归结于我们在期待得到他们合作的时候,不能得到他们的正面回应,那么如何培养出一个按我们期待的“能解决问题”的孩子呢?第一,教会孩子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第二,通过字词游戏使孩子能够学会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第三,帮助孩子在解决日常问题时养成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让孩子在解决问题时有更多选择。第四,寻找多种解决办法。第五,考虑后果,学会评价自己的方法对自己或他人的影响。
文中用了很多案例为我们说明,有些方法是我没有尝试过的,我以有共鸣的几个事情为例,说说我对培养“能解决问题”的孩子的做法,希望大家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好好说话”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哭闹是3岁左右孩子最厉害的武器,在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也许是为了一个玩具,或者是一个别的没有得到满足的理由。我告诉不到3岁的妹妹,你难过可以哭,但是哭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你哭够了,能好好说话的时候再来找我,只有安静的说出你的诉求,我才能理解你的意思。作为大人和孩子也要好好说话,这和文中“字词游戏”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做试卷时会有这种感触:选择题比问答题要好做。所以在寻求孩子合作的时候,要善于用“选择题”。也给孩子在解决问题时,提供了多种选择。比如对挑食的哥哥,不要用“晚上你想吃什么”,我会直接问“今天晚上你想吃胡萝卜还是玉米呢?”对于选择题,孩子一般更容易记住的后面的答案,或者更倾向于回答后者,我会把期待他们回答的答案放后面:“你们是睡觉前刷牙还是洗完澡就去刷呀?”
其次,适当“示弱”,让孩子考虑他人感受。晚饭过后,孩子们吃完就想去玩玩具了,我说:“碗还没有洗,餐桌也没有收拾,可是我好累呀!”哥哥问:“妈妈你为什么这么累呢?”“我和你一起回到家,回家以后你们在休息,我在做饭,吃完饭了你们去玩,我要收拾餐具,所以我觉得很累。”兄妹俩:“妈妈我来帮你吧!”
最后,愿意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我们家从小就没有喂饭的习惯,都是自己吃。有时候孩子没有想吃的菜或者吃了零食会不想吃饭,我会给出两个选择:“你可以选择吃完,这样你一会饿了可以吃水果和零食。不吃完说明你不饿,所以在下一餐前是没有任何零食水果吃的。”孩子们会自己选择,大部分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吃完,吃不完的时候,他们就算很饿也会知道承担下一餐才有东西吃的后果。
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不是要求他们做一个听我们话的“工具”,我们很需要的是一个合作者,用我们彼此喜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