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有理

经济什么时候最糟?不是东西生产少的时候,而是生产得太多卖不出去的时候,这就是“经济危机”。

东西生产出来而卖不出去,厂商就不敢再生产这么多了,就要减产,减产就意味着解雇工人,于是失业增加。失业的人没有了收入,买的更少,于是生产进一步缩减,失业进一步扩大,直到危机爆发,经济崩溃。

在一般的生产技术和手段被广泛传播后,生产早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问题是能不能卖得出去。所以,人们愿意买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所有人愿意买的东西的总和就是总需求,总需求是经济繁荣之本。

当经济处于萧条时,不管想什么办法,只要能增加总需求,就不应该受到指责。

凯恩斯就说过,浪费有理,而节俭有过。这话说得可能让人有点接受不了,但是仔细想来,在他所处的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却是残酷的真理。

资本主义在产生之后,一直过着田园牧歌式的日子,悠哉游哉。它第一次遇到灭顶之灾是在1929年,从那时候起一直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是著名的“大萧条”,时至今日,每每谈及此,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还颤栗不已。

经济大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生产急剧下降,东西堆积如山,卖不出去,满大街都是失业的人,人们对于未来充满了绝望和恐惧。所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等,都出现了这样令人沮丧的局面。用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具备了革命的形势,资本主义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艘大船,行将倾覆。

危机不但引起政治家们的恐慌,令他们感到无能为力,也让经济学家们一筹莫展。因为根据那时候的经济学理论,也就是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东西不可能卖不出去,也不可能出现严重的失业,市场机制是完全有效的。

市场机制完全有效,被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的经济学家热情歌颂,推崇备至。更重要的是,它也被200多年来的经济实践所证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真正的危机从来没有出现过。

市场机制完全有效就是说,价格是灵活的、是随时变化的,如果价格太高,东西卖不出去,出现过剩,价格就会下降;如果价格太低,东西就会不足,大家就会抢购,价格就会上升。所以,价格一定会达到一个均衡状态,也就是既没有过剩,也没有不足的水平。人们愿意买的数量跟愿意卖的数量相等,皆大欢喜。

如果市场真的这样有效,东西就不会卖不出去,因为卖不出去,价格必然下降,直到能卖光;也不会有人失业,失业就是劳动力这个商品过剩了,劳动力对价格即工资的要求太高了,过剩了,工资就必然下降,直到有人愿意雇。

可是,这种理论上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却是活生生的现实,不容否认。价格机制、市场机制确实失灵了,不动了。如果不能解释清楚这背后的原因,就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经济就要彻底崩溃,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真的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主义这个外壳就要彻底爆炸了。

但是资本主义的丧钟,最终没有敲响。是谁力挽狂澜,拯救了资本主义世界呢?很多人,但是有一个人的贡献是突出的。这个人就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

当时的凯恩斯也陷入了痛苦之中,他的苦恼在于,他非常爱他的老师马歇尔,更喜欢他老师的经济学说,可是,这个学说无法解释这个残酷的现实。

可是凯恩斯是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个勇敢的人,他在痛苦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拿他老师的学说开刀,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结论,也就是市场完全有效假说,从而开创了经济学的新世界,这就是宏观经济学。1936年,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正式诞生。

在这本书里,他解释了危机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凯恩斯对于大萧条的解释是,人们不愿意买东西。人们愿意买东西的总量,叫做总需求。不愿意买东西,叫做总需求不足。当总需求不足的时候,就必然有东西卖不出去,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在下一个时期就不敢再生产这么多了,而是要减产,减产就意味着解雇工人,工人就失业了。所以,失业也好,东西堆积如山也好,都是因为人们不愿意买东西,也就是总需求不足。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出生于英国的剑桥,毕业于著名的伊顿公学,然后在剑桥大学学习数学,获数学和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考取公务员,在印度事务部工作,1908年起任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师。1919年,凯恩斯作为财政部的代表,跟随乔治首相参加巴黎和会,会上主张不要德国进行战争赔偿,一鸣惊人。他的看法是,如果让德国赔偿,德国就要在很多产品上大量制造,当产品大量制造时,其平均成本会下降,德国产品将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一旦赔偿结束,德国产品将占领欧洲市场。德国将会因此重新强大起来。他把这个思想写成了一本书:《和约的经济后果》,这大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雄辩的小册子,为凯恩斯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他还写了一本数学著作:《概率论》。

凯恩斯:经济学上的爱因斯坦

1929〜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使凯恩斯苦恼不已,并不是因为生活艰难,相反,他生活优裕。他的苦恼在于他的老师马歇尔的经济理论不能解释大萧条的现实。因为根据马歇尔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价格机制是完全有效的,不可能有大量的非自愿性失业。凯恩斯在痛苦之后,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否定了老师的学说,创立了宏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推翻了被奉若神明的“萨伊定律”,主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并说明赤字不会令国家破产,国债只不过是左手欠右手的钱。

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在理论上解释了经济大萧条的根源,并找到了正确的解决思路。凯恩斯因此被称为资本主义的救星。

凯恩斯的主要著作是1936年出版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因为此书,凯恩斯成为20世纪乃至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直到今天,凯恩斯的影响还被深切地感受到。

凯恩斯是幸福和幸运的: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师从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很年轻时,就获得了世界性声誉;娶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之一——乌克兰女舞蹈家莉迪亚·洛波科娃,爱情幸福(在遇到莉迪亚之前,他是个同性恋者,但是以后就不再有这类行为);他酷爱收藏,懂得欣赏艺术品,在股市上投机赚了几十万英镑。

凯恩斯做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也就是现在的世界银行)的董事,1942年被封为勋爵。

凯恩斯说,投资的原则是选美,如果要在100张美女照片中选出最美的4个,不应该选自己认为最美的,而应该选择大多数人认为最美的4个。

可以这样评价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他相当于天文学的哥白尼,生物学的达尔文,物理学的爱因斯坦,因为跟这些人发动了各自领域的革命一样,凯恩斯发动了著名的“凯恩斯革命”,极大地改写了经济学的面貌,以致经济学大致分为凯恩斯主义和反凯恩斯主义两类。

1946年,凯恩斯去世。

凯恩斯的墓志铭是:

不要为我哭泣,朋友,千万不要为我哭泣。

因为,往后我将永远不必再辛劳。

天堂里将响彻赞美诗与最美的音乐,

而我甚至也不再去歌唱。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买东西呢?凯恩斯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物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后一个物品没有前一个对人的效用大,所以,人们买东西买到一定程度就停止了,即使你再有钱,也不愿意买了,不买,市场上的东西就过剩了,麻烦就来了。

第二,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也就是,总资本的回报率越来越低。如果一条街上,你开了一家餐馆,肯定是比较赚钱的,可是如果很多人都来此投资开饭馆,而附近的居民就那么多,赚钱就难了。所以,企业的投资到一定时候也就中止了,企业的需求也出现了不足。

第三,流动偏好。流动,就是用钱买到商品的方便程度,现金的流动性最强,定期存款最低。偏好,就是愿意。人都喜欢流动性。正因为如此,人们不会把钱都花出去,而是始终保留一部分在手里。

因为以上三个心理上的原因,人们总是只把一部分钱花出去,而不是全部。可是,人们手里有多少钱没有花出去,市场上就有多少东西没有卖出去!

这个问题是理解全部宏观经济的钥匙。可是为什么是这样?

因为工资是预付的,你雇了人,就得给他发工资。

你租了土地、厂房、机器,就得先付地租或者租金;招聘了企业家就得付正常利润;贷了款,就得支付利息。不管你是否把产品卖出去,也不管是否有经济利润。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产品的价格就是工资、地租、租金和利息,以及正常利润的和。所以,一旦产品生产了出来,与这个产品价格相等的收入,就在工人、资本家和企业家手里。如果这些人把收入都拿出来去买东西,所有的东西都会卖光;如果他们手里还剩下钱,东西就没有全卖出去。

因此,经济萧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人们不买东西。

但是,人们就是不买东西。怎么办呢?

不愿意买东西的,是家庭和企业。一直以来,经济的主体只有这两个部分,在技术比较落后的时代,生产是主要问题,技术的约束使得产量总是显得不够,即使是生活必需品也非常紧缺,手里有东西的人,不愁卖不出去,倒是手里捏着钱的人,不一定能买到东西。那时候,还要提倡节俭呢,你别老要去买东西,没有那么多可买的。

有位叫让·巴蒂斯特·萨伊的法国经济学家,把这个现象总结成了一个规律,叫做“供给能够创造它自己的需求”,又叫“萨伊定律”。一个东西在生产的同时,对它的需求也生产出来了。因为生产的目的就是卖,出售后又立即买,人们为了卖而买,为了买而卖。货币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只是作为度量价格的尺子和中介罢了。萨伊定律就是那个时候的全部经济学的精髓。

可是,现在萨伊定律显然破产了。因为东西卖不出去了。

凯恩斯怀疑并最终推翻了萨伊定律,提出了自己的有效需求理论。他认为,由于上述三个心理上的原因,单单依靠家庭和企业的力量,或者私人部门的力量,需求一定是不足的,不能把所有生产出来的东西买走。

凯恩斯把眼光转向了除了私人部门以外的另外一个部门,也就是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既然家庭和个人不愿意买东西,那就让政府买好了。

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借!因为人们手里不是没有钱,而是不愿意花。借钱就是发行国债。国债就是政府欠老百姓的钱,就是财政赤字。

凯恩斯为大萧条开的药方,就是赤字财政政策。老百姓愿意借钱给政府,因为钱在老百姓手里,既不愿意买东西,因为买得差不多了;也不愿意投资,因为东西卖不出去,投资一定亏本。如果政府给利息,百姓当然乐得把钱借给政府。政府把老百姓的钱拿来后,就去市场上购买剩余的东西,市场上积压的商品就越来越少了。东西卖光后,企业就会恢复生产,增加产量。而增加生产就要增雇工人,失业的工人就可以重新就业。产量扩大,就业增加,经济重新开始繁荣,人们对未来重新充满希望。

这场大危机,在道理上就是这样解决的,虽然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

这场危机的启示之一,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经济困境,市场并非是万能的。

这场危机对于人类的另一个启发是,生产固然重要,但是人们消费,也就是愿意买东西也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比生产本身更重要。因为在技术革命之后,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大量制造,生产已经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有钱已经不愁买不到东西,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却不一定能卖出去。所以,需求比供给更重要,消费比生产更重要。

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就是,在短期,均衡的产量,或者对于一个社会最佳的产量,是由总需求的水平决定的。

一个社会应该生产跟当时的总需求相等的产量,这样才不会出现过剩,也不会出现不足。如果生产过多,表面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因为卖不出去,形成浪费;生产过少,又不能维持较高的就业率。只有以总需求为参照进行生产,宏观经济运行才是正常的。

只要实际产量不超过总需求,无论产量多大,都不必担心,因为能够卖掉。但是,如果总需求萎缩了,产量再少,也可能是太多,因为没有人买。

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在于估计均衡的产量或者GDP是多少,而其依据就是总需求。所以,经济是繁荣还是萧条的根本因素,就在于总需求,而与生产没有直接的关系。

不论什么办法,只要能保证人们的购买热情,提高总需求,经济就不至于出现问题。

所以,有些传统的观念值得重新思考。其中,特别值得反思的是节俭。

节俭对于某个人来说是好的。如果你收入很少,就不能乱花钱,一个月收入就10块钱,发了钱,就打车回家,明天怎么办?

但是,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节俭并非绝对是件好事,有时反而可能有害。如果人人时时都节俭,一条裤子穿上10年、8年,所有的纺织厂都得倒闭破产,所有的纺织工人都得失业,整个社会将陷入困顿。

相反地,奢侈本身对于个人可能不是什么好事,可是对于整个社会却是有益的。

世界真的可能是这样的。2003年1月,在西安,有一位梁先生请人吃饭,吃的是“满汉全席”,居然花了36.8万人民币。社会舆论哗然,有人说,现在很多人生活困难,还这么奢靡,简直是耻辱。可是,细究起来,此公的行为没有侵害任何相关者的利益,却增进了所有人的福利。

他花的钱不是公款,不是腐败,是他自己的钱。没有侵害跟此事无关人的利益。而与此相关的各方,都有所获得。能花这么多钱请客的人,肯定是位富翁,他缺的已经不是钱,而是要扬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一点他看起来是实现了,包括议论纷纷,也是他目的的一部分。被请来吃饭的,也肯定满意,珍馐佳肴,哪能天天吃上?!饭馆的老板也高兴,挣钱了。员工呢,也高兴,这家饭馆的4名员工当天就领到了拖欠工资。还有出售这顿饭原料的人,一下子卖出去这么多的货,自然高兴了,要知道卖鲍鱼、燕窝的这些人都不是什么有钱人,而是普通的小贩。政府也得到了税收。

所以,这个人实际上促进了所有人的利益,没有什么可以指责之处。

在某些情况下,不论想什么办法,甚至包括奢侈,只要能增加总需求,经济就会繁荣,而过分的节俭却可能令经济萎缩。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凯恩斯说,浪费有理,而节俭有过。

技术革命以后,问题不再是东西少,而是东西生产得太多。如果这些东西还是必需品,人们还是不会把它们买光的。怎么办?就得鼓励人们购买非必需品,也就是奢侈品。大家都奢侈一点,问题就好办了。

凯恩斯能有这些奇怪的想法,并最终创立宏观经济学,为经济大萧条找到解决的钥匙,除了其思想的独到深刻,不能不提到一本书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蜜蜂的寓言》。

该书是一个叫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的,内容包括一首讽刺诗和对诗的评论,诗不长,评论是书的主体部分。

这首诗说的是,有一个蜜蜂王国,国王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有大批的女仆侍侯,女仆们都穿着带皱褶的华丽衣服,还有一大群银器匠,专门为国王打造金银器皿,国王每天钟鸣鼎食。总之,这个王国一片繁荣景象。

可是仔细观察这个社会,却令人皱眉慨叹。因为这个社会充满了虚荣、自私、争名夺利、尔虞我诈。

于是,突然有一天,这个王国要过一种全新的简朴的生活,奢侈品不要了,仆人不要了,银器匠也不要了。人都被哄到乡下种地,可是哪里有那么多的地可以种。于是到处是失业的人群,王国一片凋敝,国力迅速衰落,被邻国打败。

为什么当这个王国讲究虚荣和奢侈的时候那么繁荣,而讲究美德、追求简朴后,却民不聊生了呢?

因为爱慕虚荣的人们喜欢消费,喜欢奢侈,甚至浪费,生产什么东西,都不会卖不出去,不管有用还是没用,也不论贵贱,甚至越贵越喜欢。

东西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掉,生产什么都赚钱,那么,生产就会越来越多,人不会失业。而节俭却相反,人们不愿意买东西,于是,经济衰退,许多人失业。

曼德维尔说,我们总是被教导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可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在本质上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说,人都是追求虚荣的、利己的动物。而虚荣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可以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如曼德维尔所言,虚荣不见得就不好,而实话实说不见得就好。鲁迅有一篇小说,叫《立论》,说一个人去一个人家过满月,别人都夸小孩子将来要如何了得,这个人却说,这个人将来是要死的。

当然,只有他说的话,是确定会发生的,别人的赞美都不一定。可是,这样说有什么好处呢,无论对别人还是自己。这不只是做人的问题,还是一个认识世界的问题。

了解了正常人有虚荣之心,顺其自然,按照这个人性去诱导人的行为,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经济也会更繁荣,因为这意味着总需求比较旺盛。

不要一味地指责虚荣。虚荣不过是喜欢美好的东西,更尊重自己,不想亏待自己罢了。

奢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标志和动力之一,奢侈也是文明的一种表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214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07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543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2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24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07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1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5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4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25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18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85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3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4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64评论 1 26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67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6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