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决定重新开始每周抽出点时间再写些东西,伴随着这个想法而来的竟然是“反刍”这个词。
何为反刍?首先,第二个字念chú,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动物消化食物再次咀嚼,俗称倒嚼,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
为什么在决定写字的时候想到了反刍这个词?这两件事情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但仔细想来却是异曲同工。在生活的洪流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一些人、事、物,如果将这些经历看做营养,那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在不断的吸收养分,就像牛羊吃草的过程一样。但是在这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面对经历的态度犹如囫囵吞枣,似是而非的接受,然后move on,没有分析,更没了总结。
而反刍这个动作则不同,它是将食物重新从消化系统中提取出来,重新咀嚼、细细品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分析事情的起承转合、来龙去脉,回顾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动作对最终结果的影响,通过不断地复盘,从已有的经历中尽可能汲取最多的养分。
其实写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如同反刍一般,我们会把自己生活中的经历重新拿出来晾晒,仔细把玩,细细琢磨,试图将不同的点连接成线,描绘成精彩的故事,亦或是惊心动魄的事故。但正是这个过程,能够让我们从繁杂的生活琐事中抽离,褪去麻木不仁,站在上帝视角审视过往,带着新的认知,重新出发。
也正是带着这种认知,我一点一点爱上了从香槟到芝加哥的那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这是一段我在过去无比厌烦的路程,美国的司机大多开车相当规范,57号公路从南向北,双向四车道宽阔的大直路,左右两边除了玉米地可以说什么都没有,这是典型的催眠路段,若不是为了去芝加哥玩耍,曾经的我是定然不会轻易开上这条索然无味的高速公路的。
但在上周末去往芝加哥的途中,我发现自己竟然渐渐爱上了独自开车行进在路上的感觉了,原因正是因为他足够无聊。
现在的生活太快了,快到我们不断地在一个又一个节点中奔跑,为了完成check list上的800多项任务,赶不同朋友的饭局。你有多久没有一个人安静下来,仔细回想一下自己近来的生活了?有多久没有重新评估生活中的改变,新的朋友,新的工作内容和新的环境?你自己的需求和理想呢?是不是也有了变化?你的处事原则是不是因为最近经历的种种也有了调整?
最近在看Ray Dalio的网红书《原则》,坦白说这本书对我来说真的不是特别易读,全书更多的是条条框框,以及对这些条条框框的解释,逻辑性够强,但却缺乏故事性,读来只觉得古板无聊。但有一点却必须承认,如果你能够将自己最重要的行事准则归纳总结,并且落实笔头,那会是一件相当高效,且对与你共事的人也极具指导价值的事情。
然而这些原则并不是能够信手捏来的,总结出他们需要充分的自我认知和反复推敲。而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一定长度的独处时间上的。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够清空心中的杂念,反观内心,才能清晰的辨别那些事情是真的重要的,而什么又是可以忽略的。独处,是深度思考的必要条件。
而那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对我来说就是再好不过的独处和反刍时间,只需要开着定速巡航,车子本身就有压线提醒和距离侦测,在这样的大直道上开车并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脑容量,这时你的思绪是可以出于放空状态的,犹如冥想一般。
在这样的状态下,你可以仔细分析最近的情绪状态和原因,一层一层抽丝剥茧,从最近周遭的人事变化,到经历的各类事件,最终所有的答案可能回归到那几个哲学层面上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把玩笑话放到一边,Ray Dalio在《原则》中提出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对你是最重要。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和有意义的工作。对我呢?我的答案也许是充满爱的环境和能够学习到新鲜事物的工作。那你呢?
知道了你想要什么,下一步就是如何从现在的位置出发,前往你想到的地方。我在哪儿?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要达到我的目标需要哪些条件?我怎么才能够满足这些条件?这些问题环环相套,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张行为地图,你通过反向工程(back engineering)的方法,将自己的现况和未来的目标连点成了线。
当然现状会变,你的目标也会改,这整个思考路径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的过程。但要达成这一切都需要足够的独处和反刍的时间,不论是写作还是那无聊的57号公路,这是我准备上路的方法,那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