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恐惧特别多的人。
小的时候怕考试不好,大人不高兴,怕老师批评,怕表现不好,经常放弃表现。
大了怕别人说分手一定要自己先说,怕坐飞机、荡秋千,依然怕表现不好只好隐藏自己,怕下水,甚至有一段时间怕坐车(公交车、地铁、出租车都怕),只敢坐老公开的车,因为我可以随时让他减速。
恐惧太多就会特别紧张,以前没有觉察,日子就那样紧绷着过,希望变成自己希望的那个样子。
现在有了觉察,发现自己经常呼吸很短,肩膀很紧,肠胃经常痉挛,睡觉磨牙经常把老公吵醒,醒来感两觉个腮帮子都是酸困的。
我讨厌自己这个样子。我很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生理的因素吗?还是胆小?胆小是教育的结果吗?
于是迫不及待参加了这本书的读书会。
看见读书会书友们热情四溢的讨论,我不敢发言,生怕自己说错什么,暴露了无知。但看到他们一个个都在敞开分享自己的故事,我不是被感动地流泪,就是笑得流泪。
也许,自己的经历并没有那么糟糕。
这本书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一种疾病,就跟身体会得病一样的疾病——边缘性人格障碍。这样的患者会疯狂地感觉自己要被抛弃,他们会在极端理想与极端贬低之间随意变化,他们会有反复发生的自杀、自残行为,他们的情绪特别不稳定,最重要的是以上特征都会持续发生。
生活中如果和这样的患者在一起,哪怕不是这样的患者,只是有表现其中的一两条特征,那将会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我们不知道哪里做错了,我们总是隐藏掉自己的需求去满足他们,我们尽心尽力可能还会被怀疑,书中用等待另一只靴子落地来表示这种一直存在的恐惧。
如何来帮助这样的患者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是一种疾病,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我们不能随意诊断疾病,不用也不能随意治疗,如果有疑问,一定要寻找专业的医生。这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来讲,是最难的事情,但这也是必须的事情。
其次,设置边界是保护自己,也是让自己有力量为患者提供帮助最好的前提。
我们可以理解他们的感受,用语言安慰他们;允许他们发泄自己的情绪,也能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愿望。这些行为都需要内心强大的力量来支持,用爱来接纳,但是如果你真的没有这个力量,你可以为自己设置边界,先保护好自己,选择离开。
这对我们国内的人来说,应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如果离开一个生病的人,我们会得到很多道德上的谴责。
我想起了我的爱人:他总是说他觉得外面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但他觉得家里的女人让他很有挫败感。
这一次,我看见了我是在用我的可怜来控制他。
我看见了自己对失去控制的恐惧,对自己无能的恐惧。于是,我在有这种恐惧的时候冲他发脾气,更多的时候是冷暴力,他也不知道他哪里做错了,对我充满了内疚感。
峥嵘老师说他惧怕某种动物,连那个动物的名字都不想说;而我,惧怕任何动物,不敢有任何的接触;
阿老师说他曾经为自己的普通话而自卑,也不敢当众演讲,现在经过练习每天直播侃侃而谈。
听了看了那么多真诚的分享,我想我还是会恐惧。但我知道了,原来恐惧是很正常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会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度过难关,而我也正因为这样的恐惧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有机会认识来自天南海北的书友,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从不知道自己恐惧,到看见自己的一点点恐惧,到不断挖掘自己更深的恐惧,它像一个朋友一样一直伴随着我,跟我越来越亲密,让我越来越放松,也激励着我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