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朋友发了条消息,说儿子写作业总是拖延,还附上一张照片。但见小儿远望前方,完全无视桌上的作业。
我即回复:“人家满眼是远方的月亮,他爹却只想着眼前的六便士。”
很多小说,书名耳熟能详,甚至常运用在生活中,但却从来未曾读过原著,比如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一例。甚为赧颜!于是决定一读《月亮与六便士》。虽然读得迟了些,但终究还是来读了。
【1】
读完这本小说,习惯性地先探究小说的架构。
这本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借“我”之口,讲述整个故事。
其实本书中主角是画家思特里克兰德。
而“我”,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局外人,机缘巧合,总会在某个时刻出现在画家生活里,或因为巧遇某个朋友,而这个朋友正巧熟知画家。于是借“我”所见所闻,还原了一个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蜕变成一位将生命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画布的杰出画家的人生脉络。
毛姆在书中说:
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但在书中,“我”其实一直在判断画家,甚至很多时候表现出讨厌、鄙视的态度,同时也在探究画家的心理动机与性格特征。这种评判也未尝不可,作为读者很易被代入,进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种写法很讨巧,发现后世有不少小说其实都是采取这种写作模式。关键是要把握好“我”何时、何地出现在主人公的生活里。
【2】
简述故事,就是一个40岁的男人抛家弃子追寻画家梦,活着时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死后却成为世人追捧的伟大画家。
最为奇怪的是全书并未在任何一处谈及月亮与六便士。小说到底想表明什么主旨?
试图从两种角度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第一个角度,暂称之为“六便士视角”,是世俗人生,烟火人生。
话说思特里克兰德本是伦敦一名证券经纪人,儿女双全,生活优裕。可这家伙突然像“被魔鬼附了体”想去当画家。先是抛妻弃子,放弃了旁人看来美满幸福的生活。还说养了妻子17年,妻子应该自己养活自己。当然不能说他没有道理,但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是否太没有责任心、太自私了?
流落巴黎后,因病被善良的画家施特略夫接至家中悉心照料。鬼使神差,施特略夫夫人居然爱上了思特里克兰德,毅然放弃安稳的生活跟了他,他却始乱终弃,害得这位太太自杀。他居然毫无悔意,竟直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按现世的话语,不就是典型的“渣男”?
其后思特里克兰德又混迹马赛,贫困交加、游手好闲,成了一名永远缺钱花的流浪汉,唯一与众不同的是爱画一些画。
思特里克兰德再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可什么事都干不长久。幸而与塔希提岛上的土人姑娘爱塔成婚而安定下来,仍只是醉心画画。最后死于麻风病,整整一年双目失眀,可怜可悲可叹!
天知道,为什么他死后全世界都承认他是名伟大天才呢?
第二个角度,暂称之为“月亮视角”,是理想人生,是诗意与远方。
思特里克兰德,一个天才的画家,只因屈从于父亲的愿意,年轻时成为伦敦一名证券经纪人,还娶妻生下一对儿女,看起来幸福美满。但这种生活对于一个天才来说是一场无尽无休的痛苦煎熬,离家出走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在40岁时,他决定挣脱灵魂的束缚,毅然出走巴黎,丝毫不在乎世人各种猜测与议论,开启了梦寐以求的绘画生涯。
经过一番曲折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成婚,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
使思特里克兰德着了迷的是一种创作欲,他热切的想创造出美来。这种激情叫他一刻也不能宁静,逼着他东奔西走。他好像是一个终身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
【3】
我的理解,本书诠释的是人生的意义。
书中还有一对形成鲜明对比的医生。本应飞黄腾达的是阿伯拉罕,但他放弃公职,来到亚历山大港,“突然间,他感到一阵狂喜,有一种取得无限自由的感觉。”于是他留下了,过着平静而清贫的生活,“我挣的钱刚够维持生活,但是我感到心满意足。”
阿伯拉罕的出走,让阿莱克.卡尔米凯尔占到便宜,最终让他有机会成为爵士。谈到阿伯拉罕,爵士说“我会为他虚掷才华而感动可惜。一个人竟这样糟蹋自己实在太令人心痛。”
而书中的“我”却并不认同,给出这样分析:
我很怀疑,阿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蹋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1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读书,进而反思自我。换了我,会如何选择呢?其实,我过去的人生早已给出了答案。
诚然,就算我看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对我内心有着无穷的魅力,但我却不敢冒然抛弃既有的事业前途与家庭责任,无法想象没有六便士的生活会多么让人难堪。只是,内心仍留有一个空间,坚守一份理想,向着月亮,向着诗意与远方前行。
有时看似有很多选择,其实别无选择。或者是出于自我选择不敢追寻内心的选择,或者是因为自身的才华无法支撑梦想,所以终归只配拥有平凡人生。
人生就是选择,人生就是放弃。你选择什么,你放弃什么,你必将拥有什么。无所谓好坏,都是个人的选择!
思特里克兰德最终成为伟大的画家,但他的妻子,在丈夫突然出走没有留下分文后,在短暂的痛苦失落之后毅然开起打字店,凭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双儿女,让两个孩子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以为,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而思特里克兰德,纵然世人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但我,从一名烟火女子的视角,我以为,他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与丈夫。
【4】
据悉,这部小说是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表达的内涵确实广阔深远。关于天才,关于个性,关于婚姻,关于女性,关于爱情,关于物质,关于文明,关于家庭等等,充满矛盾,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兹再探究几点:
(1)关于女人、爱情与情欲
书中有这么一段: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想要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言为心声,作品最能泄露一个人的真实思想和感情。上面这段话,我姑且认为是作家借画家思特里克兰德来表达作为一个男性的心声。
也许并非世间的男性均如此,但相信是部分真相,虽然如此残酷。作家用他塑造的人物表明,爱情在男人身上只不过是一个插曲,很好地诠释了“男人一半是君子,一半是动物…”
而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被鄙视,甚至被践踏。
看看作者怎么写女人的。
“可惜女人都是没有脑子的。”
“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
“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本里。”
“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情。”
“女人真是奇怪的动物,你可以像狗一样的对待她们,你可以揍她们揍得两臂酸痛,可是到头来他们还是爱你。”
看到这些话,如果我说毛姆是一位歧视女性的男权主义者,你认同吗?又或者,毛姆只是通过作品将人性中复杂的真相残酷地揭示出来?
而从女性角度来说,我想说,如果一名女人凑巧爱上了这样的天才艺术家,那真是她的不幸。本书中勃朗什.施特略夫,那位善良地照顾生病的思特里克兰德的画家夫人,最后落得服毒自杀的惨烈结局。
当然,这样的男人,总有适合的女人,如岛上的土著爱塔姑娘。“她从不打扰我。她给我做饭照管孩子,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反正是我要求一个女人的,她都给我了。”想问问画家,你娶的是老婆还是仆女?
(2)关于孤独
书中这段话,可以说深深触动了我。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且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成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
思特里克兰德,作为天才,活在世上时,除了极少数人,如那个画家戴尔克.施特略夫认可他是个天才外,还如此善良地帮助他,却落得妻子背叛的结局。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是不可理喻、不通晓人情世故的怪癖之人。
天才是孤独的吗?也许未必,那或许只是我们平常人的臆想。天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享受其中的乐趣。正如思特里克兰德评价他在岛上的生活:“我愿意待在这里,一直到死。”
或许我们普通人才是真正孤独的,因为我们多数人都活在“月亮”与“六便士”的纠结中。我们在孤独中热闹,又在热闹中孤独。在追求理想中不得以向现实妥现,又在尘俗的困扰中渴求远方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灵魂,每个灵魂都有自己的秘密。我们终其一生不停的跋涉,到底在寻找什么,追求什么?
在每一个正常平凡的人生中也许都有梦想难以实现的孤独与忧伤。毕竟,世上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追随自己的内心,最终达到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