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隘的人从局部出发,宽广的人从全局出发
短视的人从眼前出发,长远的人从长期出发
浅薄的人从表面出发,深刻的人从源头出发
平庸的人从知识出发,卓越的人从逻辑出发
平庸和卓越的人区别是什么,最根本的就是思考方式,平庸的人面对问题,首先相关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知识、感情”,而卓越的人除了这些表面直观的东西,更关键的是,他们会把这些东西融入自己的逻辑中,这些个人的东西,知识逻辑中的一部分,而他们追求的是逻辑的严密性、完善性、充分性,如果个人的知识不足以支撑逻辑,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找到相关的知识去支撑逻辑,直至逻辑得到充分填充,而后做出决定,此时的决定一定是经得起反复推敲的。
生活中,绝大多数多人都是平庸的,思维方式也是平庸的,平庸的思维方式,总是会带给人各种退缩,各种纠结,思考的时候总是不自信,做决定的时候也是畏畏缩缩,这是必然,因为长期的这种从自己“利益、知识、情感”出发,势必让自己经历很多的错误抉择,以至于对自己不自信,这时候,平庸的人就会很羡慕那些“思维敏捷、逻辑严密、自信满满”的人,一方面会好奇,为什么他们能那么优秀,一方面也会思考自己如何才能向卓越的人一样?
客观上,卓越的人思考模式就是跟平庸的人有着本质区别,卓越的也经历过从自己的“利益、知识、感情”出发的阶段,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这些因素支撑下的思考是非常片面的,总是不能将事件的各种发展考虑周到,于是他们就会不断总结,到底怎么样才能将问题考虑周全呢?到底一个事件的发展规律是怎么样的呢?带着这种不断探索的态度,他们最终会建立起“逻辑和个人的因素”同时出发的思考方式,甚至后来会先从逻辑出发,再填充知识的模式,而个人知识知识这知识中的一部分,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作用下,卓越的人能快速全面的思考,根据知识量的不一样,要么他们能自信地做出明确的决断,要么能明确的知道自己知识的缺失,进而给出明确的需求时间及条件,待之后再给出明确的答复,这样,不管是当时给出的漂亮答复,还是给出明确的答复时间,对于旁人来讲,听了都会非常的信服,久而久之,这种人就成为别人心目中“卓越的人”。
那么,到底这种卓越的人是怎么培养成的?或者是怎么自学成的?目前看似平庸的人,有机会成为那个卓越的人吗?
首先,成为“卓越的人”基本都是自学的,这种能力是很难找到能传授的老师,这是一种基础思维,而能教授基础思维的案例还没怎么听过,所以这类人首先是自我成才,自我总结的。
那是谁都可以自学成为这样的人吗?理论上当然是,不过事实是聪明的人更容易成功。要具备这种完善的逻辑出发能力,我们必须要坚持重要的事情从逻辑出发,不一定每一件小事,生活中的小事不需要我们过多费神,而重要的事情则必须从逻辑出发,并不断总结其中的逻辑框架,认识对象,我们要建立对象的属性逻辑,比如性质、形状、量化、进化趋势等框架,再好比看人,要看他的“能力、性情、年龄、价值观”等这几个重要因素。认识事件,我们要知道事件的“源头、相关对象、作用方式”等。这里只是给出框架举例,关键是要自己去认识时,不光光认识孤立的对象,而是要同时总结出他的逻辑框架,这样不断完善,待到建立好逻辑时,自己就能自然而然地全面思考了。这个过程,应该很多人或多或少会有共鸣,因为我们的思维其实都经历过这些,而之所以有些人成为卓越的人,那是因为他建立了很多类似的逻辑,而看似平庸的人,则是建立的逻辑不够多、不够完善。这个过程里面,聪明的人的确天赋上会占优势,但理论上,“愚钝”的人如果不断坚持,理论上也是完全可以建立起来成为卓越的人的,就像我们熟知的曾国藩,听说他就是当时左宗棠等人看起来愚钝的人,但是凭借自己孜孜不倦的思考,最后不论功绩还是思想,都超越了同僚,名垂历史。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已经自认为卓越的人应该再接再厉,不断完善自我,而目前并不卓越的人,则应该思考自己的思维方式,看看自己是否一直都是感性地认知,如果是,那就尝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思考其中的逻辑,并不断完善吧,能建立起自己的一套逻辑,你就是那个卓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