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分享了一个案例:A女士七十岁的妈妈前一段时间学会了使用微信,然后就经常给A女士发送养生方面的文章,A女士极少回话,有时连看都不看。一天晚上十点多A女士的妈妈又发了一条养生信息给她,A女士身旁的女儿说:老妈,你给我姥姥回一个吧。A女士说:你姥姥会打字吗?女儿说:当然会了,我姥姥给我发过呀。于是,A女士就给老妈回了一条:还没睡吗妈?然后其老妈立马回了一条:没有,看到这个消息,觉得挺好就发给你了,我和你爸挺好的,你忙你的事吧!A女士瞬间觉得很感动,同时又愧疚,觉得老妈关心自己很应该,都习以为常了。以后一定多关心老爸老妈。
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忽略呢?也是常态。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感觉都是千篇一律的。吃了吗?还好吗?好好工作、好好休息啊,注意健康啊。成天这一套,说的人每一遍都用心用情,听的人早已麻木不觉。细看呢,大不同。为什么七十岁的老妈给女儿发养生的文章呢?A女士身体不好?对老妈的主动关心(发养生文章)连看也不看,自以为是的认为老妈不会打字。极少回话还是从未回话?A女士的女儿已经跟姥姥微信交流过,身为女儿的A女士竟不知道,反而是在自己女儿的督促下给其母亲回信息,才证实老母亲会打字。而且老母亲的回信:我和你爸挺好的,你忙你的吧。是典型的中国父母式谎言,又期待跟儿女多交流,又怕耽误儿女时间,影响儿女的所谓工作、事业。所以父母们不约而同的回答是:我们挺好的,你忙你的。大多中国父母的资格感都很差,总觉得给孩子做的不够多不够好。大多的中国儿女们资格感超强:不能对我好,生我干嘛?
我们都很有孝心,可是我们很忙。我们都需要做事,父母可以靠后。我们都想活的更好,还需努力不止。难得某天某月想起父母,难得某天某月真的给打个电话,说说家常话。我们一肚子苦衷嘛。
回看案例,七十岁的老母亲会发微信并会打字,无异于年轻人掌握了一门高端技术,为啥呢?为了能和女儿有共同的平台,关注女儿健康。为了能以女儿方便的形式和女儿交流,可以和女儿靠近一些,好播发自己的爱。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能对父母深情相待,只是我们习惯了父母的爱。觉不着被爱的温暖。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能对父母更好一些,看上去他们早已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对最亲最近的人会习惯性忽视,因为这么亲这么近,他(她)该懂我的。其实,你没有说没有做,再亲再近的亲人也会不懂的。
用现在时髦的话“活在当下”讲,每一刻都是崭新的,遇到的即刻去回应。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得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主动去靠近。不是反过来。
爱呢?就是主动靠近点。距离上做不到,用心去做。
爱你,我用你需要的方式靠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