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一些谈论读书方法的文章,不同的文章作者有着不同的阅读习惯,但是谈及读书的高阶方法,所有的回答都指向了同一件事情——写作。
零碎化——现代人的信息困境
阅读与写作常被描述为输入与输出,相较而言,输入易而输出难。然而在现实中,要想很好地做到较为容易的输入这一点都颇为困难。
早在上世纪就有人提出“知识爆炸”的概念,记得本科大学的图书馆墙壁上就有一副描述知识爆炸的浮雕,爆炸的后果是无数的碎片——知识碎片,信息碎片,以及由它们进一步切割出来的时间碎片。
在电脑、智能手机这样的信息终端盛行的时代,零碎的信息交互方式造就了人们零碎的生活方式。深度输入所依赖的连续的注意力被不断地干扰破坏,在这样的环境中,想沉下心来安静地读一本书真的要比想象的艰难。
阅读尚且如此,对注意力有更高要求的写作,自然更为艰难。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我们首先要学会主动地与外界“断线”。我始终觉得,每个人都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不受外界干扰,用来学习、自我思考和沉淀。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但也是一种有自主意识的动物,我们并不需要每时每刻都与外界保持联系,定期地“断线”是很有必要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想办法提升阅读的效率,而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写作。
处理信息的强大“生产线”——写作的效用
知识信息的价值不在于其数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不在于其表面的信息内容,而在于大脑经过深度处理,赋予它们全新的结构体系之后形成的一种复合体,它能够反过来提升大脑的工作能力。在我看来,这种复合体颇类似于库恩的“范式”。
互联网诞生之前,人们接触到的信息远远少于现代,然而这丝毫不妨碍无数伟大作品的诞生,那些构建了强大“范式”的作者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一味地讲求数量就像在一堆矿石中不断地加入另一堆矿石,加到最后,也还是一堆矿石。然而,只要经过熔炉的冶炼,经过生产线的锻造、塑形和组装,这些矿石就能成为强有力的工具,助我们开拓新的世界,反过来又能改进生产线。
阅读带来素材的积累,而写作则是一条强大的生产线,它帮你筛选素材,熔炼,重塑,输出,制造工具,最终改进自身。阅读是一个开始,写作是另一个开始。
开始写作,不要想太多
许多人觉得,既然写文章,就要讲究一些标准——逻辑性,思想性,“干货”,内涵等等。但是实际上,为了发挥写作的“生产线”作用,这些标准并非必须遵循的硬性要求。
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有意义。在写作的初始阶段,放下那些条条框框,实实在在地动手开始写,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写出什么层次的内容和思想,反而不那么重要。
当你对想要表达的东西仅有一种模糊的感觉,一些零碎的思绪,那就先把所有能想到的东西全都摆出来,然后再慢慢组装吧,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写作方式。
就让我们以初学者的姿态,毫无压力地开始写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