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圈热词“油腻的中年男女”,成为职场与市井出现频率较高的谈资之一。
张爱玲说过:“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半生缘》里张先生一针见血般的所指,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它正是常言道的“中年危机”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中年危机是位不速之客
“中年危机”早已不是新鲜词了,直到网络时代的一块火锅底料以戏谑加自嘲的方式为它增添了几分热度,它才又以一种举世瞩目的规格被热烈讨论,正所谓“人到中年保温杯,枸杞难阻岁月催”。
当“保温杯”成为中年危机的一种象征,中年危机亦成为了现代人的一桩具有普世意义的流行病。
中年危机正是那个“看不见的客人”,不管你是玉食锦衣、富贵等身还是籍籍无名、消磨过活,它都会伴随着时间终不失期地叩开你的房门。一本正经的“保温杯”,事关风月的“洛丽塔”,都是中年危机如影随形的对象。焦虑、紧张、自卑、孤独,成了我们注定绕不过的梗。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演进马不停蹄地加剧了生活的快节奏和不确定性,中年危机的潜伏期也一再缩短,及至于使得30岁甚至更年轻的人群提前感受到了这种不可名状的压力。
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自处?
流行病的“解法”
直到看过中年大叔吴秀波的一段采访,笔者才醍醐灌顶一般找到了这道难题的对抗法则。
吴秀波说,他人对我们的解读与评价很容易让我们陷入迷宫,其实自己才是手握钥匙的人,我们没必要过于在意他人对我们的定义。
至于说“什么是幸福”?吴秀波的答案是:把对生活要求的态度放到最本质的态度上。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如何摆脱对于中年危机的恐惧——在深入调查之后有了答案:重要的不是世界怎么变,而是我们在充满变化的世界里如何不丢掉自己的本色。
速朽时代的刻度
富兰克林说过:“有些人25岁就死了,只是到75岁才埋葬”。真正的危机其实和年龄无关,和一个人所遇到的困境无关,它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对于生活的定位相关。
当你为虚荣而活,为赢得朋友圈艳羡的目光而活,为站在万人中央接受顶礼膜拜而活,你将永远沉沦在自我捆绑的中年危机的阴影之下。如果你只敢躲在固有观念的后面,在应当突破创新的关口墨守成规,在应当坚持不懈的段落摇摆不定,你必然会提前跨进灵魂的墓场。
罗曼·罗兰也说过类似的话:“大部分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的年纪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