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回家的车上,看到一个不到一岁的宝宝好奇的捡起地上的东西往嘴里送的时候,妈妈很生气地训斥宝宝,不让她吃这个东西,并且说道:“你要是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扔下车!”从小到大,这样的话听着很耳熟。
想起了一个笑话,妈妈吓唬不听话的孩子说:再不听话就把他扔到外面喂狼吃!外面的狼听了很高兴,一直在外面等着,可是等了好多天,妈妈虽然总是说这句话,却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狼很生气的离开了,觉得人类太不讲诚信了。
虽然是一个笑话,却反映了中国父母的这种威胁式教育的普遍性。这种威胁式的爱,就是家长在利用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利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要是不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不爱你。换句话说,我爱你是有条件的。这种从小在有条件的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总会想要去满足别人的需求,因为他们从小被灌输了一个观念:如果不满足别人的需求,别人就不会爱我。
武志红老师在专栏里讲过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因为自己是高度近视,很害怕孩子也成为近视,所以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孩子近视。他不让孩子看电视,还听说吃糖会导致近视,所以既不让孩子看电视,也不让孩子吃糖。看起来父亲是为了孩子着想,可是孩子收到的信息是只有我不看电视不吃糖,爸爸才会爱我。于是孩子吃糖和看电视的时候会觉得心里愧疚,可是又经受不住电视和糖的诱惑,于是父子俩形成一个在很多家庭里很普遍的现象:爸爸在的时候,孩子不吃糖不看电视,爸爸不在的时候,孩子就拼命吃糖和看电视。这样下去的结果可想而知,孩子电视看了,糖也吃了,和爸爸的关系也不会很好,结果是爸爸的预期效果一个都没有达到。后来在听了武老师的分析之后,爸爸开始不断寻找孩子身上所有积极的一面,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你怎样,爸爸都爱你。后来,父子俩关系很好,而且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孩子都能发现事情积极一面,成为了别人眼中积极向上、拥有正能量的人。
例子中的父亲后来对孩子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不管怎样,我都爱你。这种爱是不以被爱者的外在状态为转移的,也不会以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做为被爱的条件。从小在这种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非常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委屈自己去满足别人的需求以获取他人有条件的爱。他们爱自己,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爱的。一个人只有在爱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去爱别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无条件的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属于“道理我都知道,就是做不到”的那一类。可是不要忘记我们是一个终生学习者,只要学习,我们会不断成长下去的。愿我们都能无条件的爱我们想爱的人,也都能拥有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