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把《曾国藩传》作为我们写作营共读的第一本书?
因为曾国藩的为人处事执导,他秉持的价值观,正是我们作为写作者最应该坚持的。
写作不是打打杀杀,写作是人情世故~
啊不对,写作是慢工出细活,是一门手艺,一门工夫,考验的,恰好是我们持之以恒的耐力,而是不 短期的爆发力。
曾国藩的天赋资质比我们在很多人都要差,高考考了七次,你们高考考了多少次呢?肯定比曾国藩考得好。
但是他不服输。他说,我不以科举考试失败为耻,我以科举考试失败后心态失衡为耻。
湖南人身上有一股子倔强劲儿,他们不怕吃苦,所以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七次失败后,他终于考上了秀才。之后又一发不可收拾,考上了进士。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七年的辛苦,他的基础已经非常扎实了,老天给了他一个机会,他没有放弃。
从他的个人经验而言,善于复盘的曾国藩发现了一个“拙”字,笨拙的拙。这一个字,成为他之后人生的法宝,受用终身。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既然天性钝拙,那么曾国藩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这种方式正如“重剑无锋”,表面上看起来迟钝,实际上锋利。就好比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为什么笨反而成为成功秘诀?张宏杰在这本书里做了分析: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先做人,后做事,曾国藩把人做明白了,所以他做事,即使经历再多艰难险阻也能成。
其实这恰好是这个时代的人最缺乏的精神。现实的诱惑太多,机会太多,走捷径的方式太多,我们很容易迷失,去选择那条最容易的路走。
今人尚巧。办事越巧妙,越少费力气,越走捷径,当然就越好。很多人办事,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择手段。然而曾国藩不这样。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当我看到这部分的时候,我的内心其实是很激动的,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跟我一样,把“笨”奉为法宝的“同志”,我也因此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做个笨人,下笨工夫。
非常不要脸地说,曾国藩的人生经历,跟我自己的人生经历很像。从小的时候,我就干啥啥不会,被家里人各种嫌弃。他科举考试失败七次,我高考两次,考研两次。因为知道自己太笨,我花了一年时间在国社实习,没要一分钱实习工资,借债租房子,就为了让自己不至于被淘汰。我也日更了好几年,才总算是得到了一点写作的心得。
我在做写作营的时候,也通过日更把那些爱走捷径、不愿意下笨功夫的人淘汰走,最终留下了一群跟我一样,愿意文火慢慢熬内容的“笨”人。
我以前因为自己笨感到自卑,看《曾国藩传》的时候,我看得大腿都拍红了:原来,“笨”原来是天赋,是老天赏饭吃啊!
湘人曾国藩,正是靠这种“笨”摆脱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
自古以来有个说法,叫做湘人必须出湖,才能有所成就。大家知道湖南出人才,但是因为湖南相对闭塞,如果只是待在湖南,很容易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而一旦走出湖南,意识到天地之大,人才之多,才能发挥湖南人霸蛮勤奋的一面,知不足而后进,会爆发出非常巨大的潜力。
曾国藩去北京后,开始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他最终找到了一个什么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呢?
日课。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
曾国藩一开始并不明白。因为他以前写过日记,并没发现记日记有什么重要。我们翻开《曾国藩全集》中的日记部分,会发现现存的曾国藩日记起自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初一日。
不过,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记得并不得法,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个是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现存的曾国藩最早的日记,连续记了将近一年。从道光十九年(1839)初记到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就中断了。曾国藩说这是因为他把日记簿“误置箱内,不能逐日取出,随意记载”,这个借口显然很牵强,这次日记中断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偷懒。
第二个问题是把日记记成流水账,经常一整天的事就记成一句。比如曾国藩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七日日记就六个字:“沈明府请吃饭。”五月初九日日记五个字:“住上选叔家。”敷衍了事。
第三个问题是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在第一次日记中断了半年之后,曾国藩重新发愤图强,决心不再因循过日,于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初七日重新开始写日记,他在日记中说:
兹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辰后,温经书,有所知则载《茶余偶谈》;日中读史亦载《茶余偶谈》;酉刻至亥刻读集,亦载《茶余偶谈》;或有所作诗文,则灯后不读书,但作文可耳。
计划得不错,但是实践了多少呢?我们看这个月,从初八日记起到二十四日开始生病,十六天中,他日记中关于“宴起”的记载是八次,起床失败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他说要天天记《茶余偶谈》,结果这个月,他只记了两次。至于写字,他大部分天数都有写应酬字的记载,但是“习寸大字一百”,只有一天完成了。
唐鉴和倭仁告诉他,日记不是这个写法。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静海先生每夜必记‘日省录’数条,虽造次颠沛,亦不闲一天,甚欲学之。”唐鉴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唐鉴还推荐他向倭仁学习写日记之法:“又言近时河南倭艮峰仁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一个细节上滑过,整个自我管理的工程都可能垮塌,所以在写日记时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曾国藩曾这样描述倭仁的日课:“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
曾国藩于是就效仿倭仁,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开始恭楷写日记。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记载下来,深刻反省。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介绍说: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既然自我完善,首先当然就要抓紧时间,不能再“闲游荒业”“闲谈荒功”“溺情于奕”。从十月二日起,曾国藩给自己规定了以下基本学习日程: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这是必须完成的课程下限,除此之外,他还每日读《易》,练习作文。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提高了学习效率。
他也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他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记述了一遍,然后进行分析,这件事虽然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要改。所以他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郑小珊也很感动,本来是俩人都有错,结果曾国藩主动道歉,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