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墨菲定律》,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爱德华·墨菲所著的那版,但其实还有一版是张文成撰写,相比国外的版本,张文成所写更通俗易懂,也结合了现代人在经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从而揭示潜在的心理学表现。
最近很火的内卷一词,其实最早指的是缺乏革新的动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中。而我们现在说的内卷,更多的是指很多人投入到非理性的竞争当中,过度的竞争导致人们陷入到一种内耗的过程。内卷化效应,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一个文化人类学家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进行田野考察,他了解到当地居民的农耕生活,千百年来一直维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形态,生活方式和世界观也同样保持着千百年前的状态。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组织,再具体到一个人,一旦陷入原地踏步的内卷化效应,就如同车入泥潭,表面上看,车轮依然在疯狂转动,实际上却在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无谓的耗费着有限的资源,最终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我们周围也有着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总是满足于现状,宁愿始终待在原地,也不肯花心思向上攀登,就这样一辈子碌碌无为,敷衍了事,过一天算一天,他们离被淘汰还远吗?
第二个有趣的效应叫《路西法效应》。好人真的好,坏人真的坏吗?通过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找到答案。社会心理学史上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招募了24名男性大学生志愿者,把他们分成了两组,一组扮演狱警,一组扮演囚犯。刚开始,志愿者并没有进入角色,渐渐的,一些狱警开始学着镇压惩罚囚犯,在这方面他们互相学习的很快。随着实验的推进,狱警们采用的惩戒措施日益加重,当实验进行到第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了歇斯底里的症状,不得不退出实验。到第48个小时的时候,这群原先心理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已经被那些扮演狱警的志愿者折磨的濒临崩溃。
斯坦福监狱实验证明了一个道理,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恶与善,同时潜伏在人性深处,在不同的环境中轮流出场。只不过在社会秩序良好的环境下恶的因子被深深地掩藏在人们心底,但只要有合适的土壤,比如说像斯坦福监狱这样的法外之地,获取到权力的路西法,便会毫不犹豫的苏醒,把一个好人转换成坏人。这是一个惊人的发,在这之前,我们的道德和社会永远纠结于区分善与恶,我们强调的是培养好人,防范坏人。可是斯坦福实验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好人和坏人,只有表现的“像好人的人”和表现的“像坏人的人”。
最后要跟大家分享的叫鳄鱼法则,它本是投资心理学的理论,也叫鳄鱼效应。它的意思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推挡鳄鱼,以求把脚挣脱出来,鳄鱼就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越是挣扎,被鳄鱼咬住的身体范围就越大,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舍弃一只脚,得到了生存的机会,但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贪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牢牢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放,就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痛苦,焦虑和不安,什么都不愿意舍弃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人其实挺多,他们总是不愿意舍弃眼前的利益,或者害怕舍弃的痛苦,最后免不了被残酷的竞争法则压垮。有着长远目光,变通意识的人却能毫不犹豫的舍弃,因为他们知道,这会换来巨大的胜利。
鳄鱼法则告诉我们,舍弃是为了得到,我们如果总是只关注舍弃时的痛苦,而不懂在关键时刻,我们不舍得放弃一些东西,就会遭遇更大的痛苦。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在旅途中会遭遇许多抉择时刻,我们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所以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不能贪心 ,一定要看的长远,才能走的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