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有一个两年一度的赛事,叫“小小演说家”,参加者众多,今年光城区内通过初赛的就有两千多名选手。
有幸连续几届做评委,感慨颇多。几点小建议,一家之言,希望对参赛娃们有一点帮助~
首先,既然参赛了,就要重视比赛。
语言类比赛,虽然从外包装上不像声乐舞蹈等比赛那么隆重,但是,好歹这是比赛呢,也不能一点都不用力准备不是?
有的孩子,穿着汗衫短裤就上台了,给人的感觉是太不正式,太不尊重舞台了。结果可想而知,肯定是给比赛拖后腿的。
还有的孩子,内容上的准备是非常不充分的。要么内容敷衍,简短潦草,要么文不对题,不知所云。
譬如建议改进的~
倒不是说孩子不好,但是参加一场全市范围的,声势浩大的比赛,就这么随意上来了,总是让人有种重视不够的感觉,结果也是可想而知。
当然,强调重视程度,也不代表夸张就是好的。凡事有个度。用力过猛,服饰夸张,看起来同样是怪怪的。毕竟是语言类比赛,整上一套隆重的行头,也是用力过猛过犹不及的感觉。最糟糕的还有,重装饰,不重内在。一味在外包装上下功夫,头重脚轻,同样要不得。
比如~
不够重视不好,过度包装也不好,究竟该如何?小建议来一点了~
首先说外在形象。其实外在形象也是要审题的,也就是注意比赛要求。
根据赛事性质或者要求来准备服装。譬如“小小演说家”,一听题目就是语言类赛事。不包装不好,包装过度,显然也不恰当。得体大方就好。便装不宜太随意,礼服不宜太隆重。
还有,如果有漂亮的服装,就要有漂亮的妆容,统一协调才好。穿着隆重的礼服,素着一张黑黑的小脸,有点可惜啦~
得体的也有~
有了得体的外在形象,接下来就要注意内在的了。比赛过程中,内容上应该作为教训的有:
初赛中有要求自我介绍的部分,有的人就会上网搜索,可能是上网搜索的多了,重复的内容也就多了。譬如一句“我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某某某”,这句话听了好多次,但每次听过都觉得无语。这句话很好吗?竟然这么多人都来用~
还有的男孩子,介绍自己就说自己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可他明明是一个一脸稚气的孩子呀,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自己,总感觉怪怪的。
还有的女孩子,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自己是活泼可爱天真的小公主,感觉也是有些无语。或许年纪的问题?作为中年妇女的我,听了那种自我宠爱的词,尤其是男孩的,总感觉并不美好,觉得格局太小,还是感觉怪怪的。
还有的自我介绍,内容毫无创新,明明看得见的面孔,还要在文字上加渲染,什么“我长着一对弯弯的柳叶眉。一张樱桃小嘴”等,……真怀疑,这是爷爷给写的稿子么~
显而易见的特点,就不用介绍,譬如脸蛋,模样,外貌特征等,重点应该是对个人爱好,性格,品质的介绍比较好。
初赛除了自我介绍,还有个才艺展示。这一环节的感觉是~
要审题啊!娃娃们,娃爸娃妈们!
语言类比赛,应该重在显示语言特长,不是特别欢迎乐器唱歌跳舞等才艺的。尤其不要因为要展示才艺,去硬拉硬凑,展示自己并不突出的优点。不会唱歌就不要唱了,刚刚学了一个月的乐器也不算增光添彩的才艺啊~
内容合适了以后,也要注意适合孩子。符合孩子的年龄,符合孩子的特点,符合孩子的审美。有一个嗓子高尖亮的姑娘,慷慨激昂的朗诵《一棵开花的树》。那一刻,我确定她只是有一位喜欢浪漫,喜欢席慕容的妈妈而已。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让小小的娃娃去演讲《中国正能量》,让高尖亮嗓子去朗诵《人间四月天》,都是不合适的。
整个赛事,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幼儿萌萌哒,小学出色,中学平庸,为什么越是小学生,出色得越多,重视程度越高?是学业的压力,是群体的意识?可能都有吧。但是既然早早知道要来比赛,有的中学生,连基本的背稿子都做不到,一首短诗还要抱着个大夹子读,还要磕磕绊绊,这就让人相当无语了~
其中,还有一个A组的孩子,因为迟到,他来的时候,A组比赛已经完成,于是放到B组最后,但是孩子水平本身就不是出类拔萃,再插到水平相对高的B组里,那吃亏就是双倍的了,打个酱油都打不好,干嘛要来打呢~
还有一个A组的小男孩,遵守规范的意识特别薄弱。候场区的老师要专门看着他,不断把出位乱跑的他拉回来。别的孩子在台上表演,他就不断站起来蹲下去,不断东张西望,还随随便便就大声说话,候场区的老师不得不牢牢抓着他的胳膊看住他,不断做嘘声让他安静。回头看了看,孩子的妈妈在场外看着孩子,平静的样子,丝毫看不出着急或者担忧。我都不禁替那个孩子将来的老师发愁,这么大的孩子,基本的规范纪律意识,应该有了。如果不重视不克服他的随意,将来的班级里,相信老师会操心很多,孩子也会受到很多管束。
一场比赛,不仅仅是赛水平,更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孩子身上无小事,孩子身上皆大事。只有把小事当大事抓,孩子将来才会遇到大事也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