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8月四号凌晨,在河南省新郑富士康发生一起工人跳楼事件,据说这位工人2010年进入富士康开始工作,到如今已经工作5年了,他生前是位产线的线长,年仅28岁就没了,让人感到很惋惜。我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想不开要想到跳楼自杀?
其实关于生和死的哲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哲学家探讨。想想这位年轻的工人这一跳离开了人世,可他的爸妈怎么办?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我觉得是件很残忍的事。我小时候不懂事,对于死亡的事不太懂,记得有次在家的附近坑边拾到一根大柳树杆子,我兴奋的拿回家,让家里人批评一顿,告诉我说那是柳木杆子,谁家死人用的,不能带回家的,很晦气的,我当时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后来大了才发觉自己那时候做事好荒唐可笑。其实死亡并非什么可怕的事,人一死无非躺进棺材埋入土中,最后和黄土化在一起。可能人死的那几天亲人很难过,过了一段时间后也就没什么了,特别在传统文化里人的丧期三年,过了三周年家里过年贴的门画就由淡紫的变成火红的年画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几句话说的特别好:“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当一个人去世离开的时候,亲戚朋友们会悲伤,他人可能在唱歌,不管达官贵人也好,穷人也罢,最后都要和山体融合在一起,何等的豁达和乐观。想想我们现代人,每每因为一点不如意或压力大就想不开,和古人比起来,实在是不应该。
很喜欢一位作家,他叫史铁生,身体残疾但他积极乐观的抗争病魔,从来不放弃对生的渴望和希望。他在《我与地坛》里说过:“我有时候一个人也花好几个小时静静的思考死的问题,后来终于想通了,一个人出生了,这便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一个事实,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现实,就要坦然的接受,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我们要努力的想如何更好的生活?”。我觉得这段话也表达了我对生和死的态度。我们人,真的不知足,活着不珍惜,却幻想有什么天堂之类的存在,人都没有了,要那些虚无飘渺的东西有什么用?还是孔老夫子说的好:“未知生,焉知死?”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生前从来不谈什么死和鬼神的问题,我们连生的问题都没搞懂,哪里还要去弄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呢?
我常在想,那些人在跳楼之前脑子里在想什么呢?他们心里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父母亲人?自己这轻轻的一跳走了,带给亲人永久的悲伤和痛苦,这是何其的自私和不负责任。他们既然连死都不怕,为什么却害怕面对生活呢?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好死不如赖活着”,我想这是很聪明务实的生存之道,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战乱,天灾依然顽强的生存原因所在吧。
英国大文豪沙士比亚说过一句话:“To be or not to be,生存或死亡”,这确实是个人生的大问题。我之前看到哪里有人去世,都觉得害怕晦气,不过现在大了也觉得无所谓了。每个人出生了,都有年老离开的那一天,有的人安度晚年,是喜丧,有的死于非命,最后都一样的结果。前一段时间去看望一位朋友,恰好碰到有人去世,灵棚躺在马路中间,傍晚我们路过去吃饭时,看到里面守丧的人披麻戴孝,他们在斗地主,有的人大声喧哗,有的在开心的哈哈大笑,当时很多路人都指指点点的,我们不知道他们和死者什么关系?(后来知道当地风俗是家里有人离开,花钱雇人哭丧),还是陶渊明说的好:“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也,历经千年还而不变。
我曾经去医院看病,看到有人躺在病床上,过的生不如死的,每天的生命靠昂贵的药物维持,他们自己也遭受病痛的折磨,那种环境也真的不好受,我倒觉的那样的话活着也遭罪,简直生不如死的。
《论语》里有句话我很赞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家,不要出远门,如果要去的话一定要有一个范围,不要让父母担心,这就是古人朴实的孝敬父母的行为,在今天交通发达,工作地点到处变的时代,我们可能做不到“父母在,不远游”,但我想我们每一位都要好好的照顾自己,爱惜自己,一定要好好的赡养我们的爸妈,让他们安度晚年,不要发生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今年的七月四号,我一位朋友读研一在青海地质实习时出了意外,年仅24岁就离开了人间,他的骨灰让爸妈带回老家安葬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很残忍的让白发人送黑发人,后来我这位朋友被他的母校授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见义勇为优秀研究生称号”,可这一切我觉得都是马后炮,人都没有了,给什么都无法让他的生命复活。
生和死,正如哲学里对立面存在,每个人一辈子都无法离开这两个字,我只希望每个人既然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了,再如何有人家史铁生悲惨吗?他身患尿毒症,无法行走每天靠透析生活,依然如此的热爱生活,不向命运屈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活着呢?
最后希望每一位朋友都要好好的生活,把握自己的人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