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哥儿马上就7岁了。现在回想起来,学龄前的他似乎比同龄孩子的节奏总要慢一些。别人开始长牙了,他还一嘴口水,不知牙在何方;别人开始走路了,他还在地上欢乐地爬着;别人开始喊“爸爸妈妈”了,我的桐哥儿还只会“哦、哦、哦”地表达……院里一位婆婆估计是看不下去了,说我怎么不像别的家长一样训练他一下:这孩子怎么还不怎么怎么样?按理说应该怎么怎么样了呀,谁家的孩子早就可以怎么怎么样了。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你家孩子不正常。我在心里小心眼地回她:你才不正常。
事实证明,桐哥儿很正常:现在已经进入换牙期。由于爬得多,后来开始走路时,进步神速,而且一个跤也没摔过,更别说摔得额头青肿。他的话很多,小嘴巴一刻不停,而且还时不时妙语连珠……对于他的很多的期待和等待,结果都不约而至。庆幸自己当初对于他是全身心的接纳,并没有去强迫他,威逼利诱他,没有对他揠苗助长,更多的是示范和等待。就像一朵花终有它的花期,我只是静待花开。
很长一段时间,桐哥儿不喜欢主动跟人打招呼。遇到有人主动招呼他,他只是惜字如金地附和:恩、对、是的,这些简单的回答。如果再多问几句,他就坚决不肯再多说了。熟识的叔叔阿姨跟他开玩笑,他也会“矜持地”躲在我的身后。他被大人们打上了“内向”“胆小”“害羞”诸如此类的标签,以至于楼下的C阿姨总是取笑他像个女孩。
似乎从孩子会说话开始,出门在外,和人打招呼就成了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了,大人们也似乎更喜欢嘴巴甜的孩子。遇到和儿子年龄相仿甚至更小的孩子热情洋溢地喊着“叔叔好”、“阿姨好”、“爷爷拜拜”“奶奶再见”,我的桐哥儿他只会淡淡地喊一句叔叔、奶奶,或者刚对别人说你好,又立刻挥手说拜拜,一句多余的话也不愿意说,有时甚至招呼都不打,看一眼就直接走开了。我也会有小小的失落,我也期待我的孩子见人就喊、说话礼貌又得体,可是我的桐哥儿偏偏不是一个这样的小孩。当然,这样的失落很快就会消失,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你自己都做不好的事情不能要求孩子尽善尽美。嘴巴是他的,他不想说,妈妈没有更好的办法,就继续努力做到接纳、示范和等待,慢慢来吧。这个过程,对我也是一个突破,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不太会与人主动交流的人,有时为了避免与人打招呼,还会选择性回避。这一次我鼓励自己要微笑着跟别人打招呼。我不知道这样的示范能否对孩子有影响,就算些小的改变,我也愿意等待。
慢慢地,孩子看到相熟的邻居,会主动开口喊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了,并且都在前面冠上对方的姓,如果对方继续跟他说话,他还会跟别人有问有答了。忘记对方姓什么时,他不会像以前那样一言不发,会直接跟对方说爷爷,你好!熟人再找他开玩笑,他也能从容面对。偶尔遇到他不喜欢的玩笑,他不知如何应对时,我就笑嘻嘻地及时出现为他解围。
等待的过程缓慢而又美好,看到桐哥儿开始跟越来越多的人打招呼,听到桐哥儿开始跟越来越多的人说话,我的心里激动万分。
现在,他愿意敲开邻居的家门去邀请楼下的Z阿姨一起去运动。
很远看到W婆婆,就挥舞小手,大喊W婆婆你好啊!
遇到C阿姨再要求他喊她婆婆时,调皮地说,你就是C阿姨。
会对很久不见的小哥们儿发出邀请,哥哥,你做完作业,到我家来玩吧。
在门卫室取快递时,会主动告知门卫爷爷,爷爷我取快递,谢谢。
送牛奶的哥哥在另一单元门口停留时,他会跑去说,哥哥我是xxx订牛奶的,我可以取我的牛奶吗?
他给在车棚边晒太阳的90多岁的老祖祖送两个橘子,说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C。
遇到陌生小朋友一直跟着他走,他把小朋友送回对方爷爷身边说,爷爷,你拉着妹妹吧,要不然妹妹会找不到你的。
过马路时,他会对礼让行人的汽车竖起大拇指,跟我讲这个叔叔做得真好。
那天下雨,坐出租车回家。下车时,他对司机说,叔叔,再见,下雨天你开慢点喔。司机对他说,谢谢你,小朋友!然后对我说,你的孩子真有礼貌!那一刻,我眼里竟溢出了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