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扬州陆府女儿陆英出嫁,对方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长孙张武龄,这场嫁娶的场面排场风光,光是运送的嫁妆沿江而下绵延了200余公里,成为日后街头巷尾津津乐道之事。
张树声有三个儿子,长子张华奎的正房太太没有生育,侧室只生了一个女儿,长房是继承祖业的,岂能膝下无子,于是张树声作主把三房的儿子过继给了长房,取名张武龄。张华奎四十九岁时去世,作为长房长孙的张武龄就成了张树声一族的继承者。
陆英与张武龄结婚十六年间,共怀孕十四次,生育了五男四女九个孩子,他们分别是张宗和(长子)、张寅和(次子)、张定和(三子)、张宇和(四子)、张寰和(五子),张元和(长女)、张允和(次女)、张兆和(三女)、张充和(四女)。这四女子便是闻名遐迩的合肥四姐妹。 后来她们分别嫁给了昆曲头牌小生顾传玠、中国语言文字大师、汉语拼音创造者周有光、文学大师沈从文、耶稣大学著名汉学家傅汉思。
1921年,陆英正身怀第十个孩子,她在上海拔牙时不幸被感染,当时西医提出了中止妊娠,无奈之下,陆英选择了引产,引下来的是个女孩,活了四、五天便夭折了,几天后陆英也随这个女孩一同去了天国。
陆英死后一年,张武龄续娶了继室,为其生了一个儿张宁和,张家兄妹的名字很奇特,男除了“和”字外,男孩子的名字上面都带“宝盖儿”旁,而女孩子的名字都带“儿”字旁。
张武龄算得上是一位教育学家,在女儿们还小的时候,武龄就对她们的教育苦心经营,他希望女儿们受到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包括新学和旧学。于是他在花园的花厅里,为女儿们创办了一所现代学校。他请了三位先生,教授历史、文学、古文与白话文、地理、数学、科学常识、体育和舞蹈。他请来了昆曲艺人为孩子们教授昆曲,不知他是否意识到,这一举动会影响到大女儿的一生。
长女张元和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一出生便被从未生育过的养祖母视为掌上明珠,她把元和放在身边,与她共吃同住,无形中元和与家人的关系有些疏远。
受父亲的影响,元和自幼酷爱昆曲艺术,因与继母不和,大学毕业后元和便去了海门的一所中学任教。1938年与生病的张充和一同回家,并选择留在了苏州。这一年,在一场义演中,她遇到了与他同场演出的昆曲小生、后来成为她的丈夫的顾传玠。
顾传玠是昆曲挂头牌的当红小生,有评论说他是:“一回视听,令人做十日思”,不过彼时的顾传玠已经退出舞台两年了,此次重新登台是为了一个年轻的女子,而此女子并不是元和,而是苏州一家纱厂的千金,这段恋情遭到女子父亲的反对,而这名女子与元和相识,两人同在一个戏社,元和也知道她与顾传玠的事,为此她还鼓励女子与顾私奔,但是“她没那个胆。”
顾传玠心高气傲,忍受不了戏子的下九流地位,便放弃如日中天的演艺生涯,下海学做生意。可惜离开舞台后,他尝试的事情没一件成功,虽然一心向上,却没什么成绩可言。难得的是元和与他不离不弃,1939年,顾传玠与张元和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当时张父已经去世,试想如果张武龄健在,是否会同意这门亲事。
命运有时真是诡异,虽然顾传玠被苏州的纱厂老板拒之门外,却获得了上海滩一位大亨的青睐,他就是严惠宇。严做过上海一家银行的副经理,经营过一家纱厂,建立了自己的烟厂和煤矿公司,并开始筹办一个规模宏大的农场。严曾资助过很多青年上学,用自己赚来的钱送他们读大学或出国留学。其中的大部分他根本不认识,只是得到了他提供的奖学金。不过,顾传玠是他亲自相中的。严惠宇告诫顾传玠,教育是他获得独立及尊严的途径。还鼓励他学习农业,严惠宇为他策划了一些宏图大计,日后让他经营一处在镇江的农场。严还希望顾传玠娶他的大女儿。
如果娶了严的女儿,顾传玠的生活可能会大不相同。严小姐比他小十一岁,一直在农业学校学习如何养蚕和管理农场,严惠宇希望把她培养成养蚕专家,她也很听父亲的话。娶了她,顾传玠就会成为严家农业产业方面的继承人,并且和上海各个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获得「严惠宇女婿」的新身份。
张元和与严小姐的父亲都很富有。不过元和的父亲靠的是祖产,过着潇洒优雅的生活,因为活得自在,他几乎无忧无虑。相反,严惠宇勤奋上进,不断创新,敢于冒险,日夜不得安稳。张武龄创办了一所学校,严惠宇创办了三所,外加一所医院和不少赈济项目。严惠宇也练习书法,不过不是为了乐趣,而是培养毅力,他爱好昆曲,但是也不会过分沉醉。父亲们的生活方式显然影响着女儿们的生活,严小姐务实聪明,但是不太有风韵,而元和的生活则是丰富多彩的。
平心而论,与元和相比,严小姐可能与顾传玠更为般配,也更能在事业上助他一臂之力,解除他事业上的烦恼,但是最终,顾传玠选择了元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