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来自东京的定制家居设计。这本书读来很有亲切感,不仅因为我在东京生活过,书中提及的生活圈商业配套我都耳熟能详,有些还是我经常去过的地方,而且我也感同深受地明白生活在这样的大都市能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天地该是有多不容易。
本书所介绍的案例全部是旧屋翻新案例,因为在东京买一套在80年代建造的旧屋要比新建的住宅便宜一半。这样的价格才能普罗大众所能接受的,所以这是很普遍的由租转买的时候大众的购房类型。在东京旧屋翻新的设计才是主流,这是不同于中国的地方。还有一点不同是,寸土寸金的东京,房屋面积从四十几平到七八十平是主流刚需面积。这本书中从三四十五十的单身汉到夫妻再到一对夫妻带着孩子的家庭都有。根据他们的不同生活经历和个人喜好、职业需求设计出理想的家。作者说“家的模样,就是生活的模样。把你对生活的爱与理解融入所设计的房子,也许就是理想的家。在东京脑洞大开的定制家居设计故事中,探索房子与家之间的场域。”如果我们居住的地方没有融入我们的生活细节、个人的特质,那就只是房子,不是家,没有我们的痕迹,没有我们的温度。千篇一律的设计北欧风、美式、中式、现代风,这样设计出的家,有太多的类似,雷同,并没有考虑到住户的个人生活方式和实际需求。而本书所给出的案例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个人烙印。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几个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生活在东京世田谷区的30+夫妻,房屋面积57.12平,建筑竣工年份1975年,装修费用20万(人民币),是这本书里造价最低的。
因为夫(编辑)妻(插画画家)都有在家工作的需要,所以设计师将面朝阳台的房间拆除,改造成20平米的起居室和餐厅,设计师又用木板墙进行分区(工作区和起居室),分割后为了减少空间的狭窄感,将木板墙的两边及上方空开,毫无压迫感,反而感觉空间充裕。木板墙还将整个书架包裹起来,才用旧木板加上白漆营造出美国旧式平顶屋的感觉,完全契合这对夫妻的审美。工作桌上的置物架摆满了各种夫妻二人旅行时从各处收集而来的小物品。
案例二
生活在东京都八王子区的30+夫妻和两个孩子,房屋面积在85平,建筑竣工年份1974年。装修费100万(人民币)。
旧有的房屋格局是一个和室(榻榻米)、一个卧室、一个书房、一个储藏室,设计师将所有房间墙壁拆除,重新规划内部格局,一个夫妻卧房和一个儿童房,一个书房,所有房间的隔断不再是墙壁而是书架,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十分惊艳的,从儿童房看向起居室都是满眼的书架,书架上的书,虽然现在书还没有把书架填满,但我相信很快就会实现。可见这对夫妻多重视读书呀!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在起居室的天花板上安装了几处吊钩,吊床和秋千都这里,还有一个攀登梯。看得出这夫妻不仅期望孩子武装大脑还要武装身体!
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案例,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到别人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去思考自己的理想家应该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