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2日,老公踏上援疆征程后,好多亲朋好友以及同事邻居都在问一个问题:那么远,那么苦,为啥要去援疆呢!为了钱吗?还是为了别的?起初我也没有在意,后来问的人多了,我也开始慎重的思考这个问题。是呀!千里援疆到底为了啥?
2017年8月初的某一天,我在学校值班,看到了关于报送支援新疆教师的文件,我的心瞬间被吸引。粗略浏览了一遍文件,我有了一种莫名的冲动,我何不去新疆支教呢!第二天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和老公说起了这件事。他没有说话,打开电脑重新查阅那份文件,看完了他告诉我,说我没有资格,因为只要男同志。我觉得非常遗憾,但也觉得很有道理,毕竟去新疆支教和在家乡不一样,女同志有诸多不便。
这件事就不再被提起了。但我总觉得心有不甘,又过了两天,我试探着问他想不想去,他并没有坚决拒绝,我觉得似乎有办法。然后就慢慢开导他。孩子也上大学了,双方父母身体虽多有不便,但并无大碍,如果他现在不去,再过两年,父母年龄越来越大,需要我们照顾,就真的出不去了。关键是他完全符合文件中列出的条件,他陷入了沉思,好久没有说话。
又过了两天,他说他想去新疆,我们就开始认真考虑这件事。首先是征求他们单位领导的意见,校长大力支持。然后就开始提交申请。交了申请依然心存疑虑,交申请的老师多吗?他的申请能被批准吗?当时我的想法是,如果申请批下来了,我就坚决支持他;如果批不下来,我就和他过着波澜不惊的的小日子。
8月15日我们接到了市局的电话,说他的申请批下来了,让他做好赴疆准备。这时候,我就没有了任何幻想,也没有了任何退路,只能往前冲。
8月22日他们一行四人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疆之旅。还有其他三位老师。我们称他们是援疆四兄弟,在往后的一年时间里,他们四个要在千里之外的新疆生活工作,可不是比兄弟还要亲吗!
等他真的到了新疆,我还觉得是在做梦呢!一个人在家的日子,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面对亲友的询问,我也在思考,当初选择援疆,到底是为了啥?
我们当时的考虑是,已过不惑之年,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都交付给了三门峡这座风景宜人的天鹅之城,每天看到的是熟悉的风景,见到的是熟悉的面孔,做的是熟悉的工作,何不去尝试一下不一样的生活和工作呢!新疆如一位蒙着盖头的新娘一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何不尝试去揭开这个盖头,看看大美新疆的迷人风姿呢!都说维族兄弟热情好客,何不去亲身体验一下呢!新疆的哈密瓜、葡萄、核桃、大枣等特产驰名中外,何不去品尝一下呢!在诸多的诱惑面前,可能还是骨子深处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让他选择了这条道路。
去年冬天电影《芳华》勾起了大家对青葱岁月的回忆,同时一篇题为《一代中师生的“芳华”》的帖子传遍了朋友圈。帖子中有这样几句话“在十六七年的时间内,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涌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算高的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中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发展,他们功不可没。说他们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基石,一点也不过。” 这些话触动了每一个中师生的情怀。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将来是要为人师表的。“为人师表”四个字已经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浓浓的教育情怀早已在我们心中长成了参天大树。新疆的教育和内地还有差距,需要我们援助,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新疆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如同当初选择走进师范大门一样,现在选择援疆,无怨无悔。
如果问一百位援疆老师,援疆的理由也许不止一百个。其实什么理由不重要,只要他们决定去做了,就一定有決定去的理由。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只有记忆陪伴我们终生。记忆其实就是一种存在,美的丑的,好的坏的,真的假的,但是能够让你记住的,一定是非同寻常的。如今生活中周而复始重复的事情太多了,多到在大脑皮层的皱褶里没有分别,我们不用刻意地记忆,就可以复述每一天的故事。所以很多人寻求着改变,但是每个人选择的方式不同,援疆是一种非常规的选择也是改变记忆最好的方式。
这是我们当初真实的想法,比较凌乱,可能大家也看不懂,我也觉得杂乱无章。直到有一天我在微信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一切经历都在丰富着你的生命体验,使你变得更加博大……如同见到了久未联系的好友一样,这句话让我惊喜。我知道了,选择援疆就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命体验。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他们到了新疆之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市局局长一行四人亲赴新疆看望他们,给他们送去了来自家乡的温暖。河南援疆指挥部各级领导、农场领导、学校校长等领导多次看望慰问他们,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市局听说那边水质硬,给他们宿舍安装了净水器,为了方便他们开展工作,给他们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对他们在新疆的工作学习给予了极大关心。
这些他们都觉得受之有愧,也觉得不就是换个工作环境吗,至于这么隆重吗!直到寒假期间看到了河南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发给援疆人员家属的慰问信,信中这样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一次援疆路,一世援疆情。各位亲人,不是哪一朵花都能开在天山冰川上,雪莲做到了;不是一棵树都能长在戈壁滩上,胡杨做到了;不是哪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他们不能和雪莲相比,也不能和胡杨相比,但是,他们毕竟抛妻别子(女)来到千里之外的新疆工作,虽说可以打电话互通消息,但总不能解决家里的实际困难。从这一点上说,他们是在奉献。
每当我到教体局办事,各位领导总是询问他在新疆的各种情况,对他表示了极大关心。他所在学校的领导同事,总是不遗余力的给予我们最大的帮助。我知道他们关心的不是某个人,某件事,他们关心的是陕州教育,记挂的是援疆大业。我相信我们陕州区任何一位教师去援疆,他们都会这样关心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陕州教育人!
新疆维族兄弟的热情好客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经常有维族同事给他们送去新疆特产,囊饼子、葡萄、杏干、大枣等等,维族兄弟还请他们到家里做客,慢慢一大桌子各色水果小吃还有手抓羊肉,吃过了,还要兜着走。不但维族同事热情招待他们,有时候他们随着维族兄弟到他们的朋友家里做客,一样会受到热情款待。维族兄弟好样的!新疆人民好样的!他们经常赞不绝口,让我对维族兄弟肃然起敬。
蓝天白云、香甜的水果、秀丽的风景、热情好客的维族兄弟,并肩战斗的同事,这一切都是我们选择援疆的理由。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不过都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生活中不止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他走到了从未到过的远方,援疆为他们的经历打上了诗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