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告子章句上下》,孟子与告子相互之间进行激烈的仁内义外”之辨,其中告子先声夺人,认为“食色,性也”。他认为食欲与性欲就是一个人的本性,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告子偷换概念了,“食色,性也”其实只能说是人类的动物性的本能,如果把“食色,性也”扩大到整个动物界,任何一个哺乳动物都离不开“食色,性也”,因为这是动物种群的生存繁衍后代的基本的本能。食色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欲望本能,与一个人内在的人性向善向恶没有关系。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不是“食色性也”的区别,而是内在良知与道德性的区别,所以讲“食色性也是本能非本性”。
原文如下: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大意是:
告子说:“食欲、性欲是人的本性。仁,是内心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内心自发引起的。”
孟子就问:“凭什么说仁是发自内心义发自外在因素?”
告子答道“:他人如果年长于我,我就尊敬他,不是预先就有尊敬他的心,就像他的皮肤白,我认为他白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皮肤露在外面,所以我认为他是外在因素造成的”。
孟子就说:““白马的白,与白人的白没有区别;不知道对老马的尊敬,也没有什么区别于对长者的尊敬的吗?再说,是认为长者那里存在义呢,还是尊敬他的人那里存在义呢?
告子就说:“是我弟弟,我就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就不爱他,这是由我内在决定爱谁的,所以说仁就是发自内心的。尊敬楚国人中的长者,也尊敬我自己的长者,这是由对方年长决定的,所以说义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
孟子说:“爱吃秦国人烧的肉,同爱吃自己烧的肉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其他事物也有这种情况,那么爱吃肉也是由外因引起的吗?”
个人看法:
“食色性也”与真正的人性无关,因为人性是一种由价值观引起的一种精神情感,我们称之为良心或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标准。人性的发端都必须首先接受内心价值观的审核判断,符合道则行,不符合道则止。现代人居然把“食色,性也”说成是孔子的名言,这是莫大的误会与悲哀,只能说明大部分中国人根本不读四书五经,对中国传统经典知之甚少。再次强调一下,“食色,性也”是告子说的,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讲的。
《礼记• 礼运》记载孔子言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 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这句话大意就是人天生就喜欢好吃好喝,男女交欢,最不喜欢死亡贫穷疾苦,所以这种追求快乐害怕痛苦的本能,这种欲望与厌恶,是人心最深处的事物。人会把这种本性藏得很深,不让他人知道,欲望和厌恶都在内心,不会表现在外面。人的欲望是如此之大,不用礼来规范怎么办?
饮食男女或者说食色性也,其实都是说的人的欲望,人的本能,人的生存动物性,这种欲望与本能都是藏在内心,发自内心的强大欲望。告子所说的仁内义外,其实就是比较牵强,既然是仁义是本性,说明人除了动物性之外还有道德性,这种道德性是统一的,一定是藏在心里,因应而发。反之,食色性也是人的欲望,是动物性的本能一面,既然是人,我们还有内在的仁义礼智,这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道德性。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不提自我修养,唯利是图,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无穷的欲望,这种欲望必须通过仁义礼智来规范,否则,人性就会堕落。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64:食色性也是本能非本性
2018-7-27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