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
故事要从很多很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开始讲起……
1966年,那时我的爷爷已经通过多年努力摆脱了农民这一称号,在城里娶妻生子,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惜造化弄人,这一年,他被下放到了农村,留了结发妻子和刚满月的儿子在城里,一个人万般无奈的回到乡下。
不久后,爷爷便收到一份来自城里的离婚协议书,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妻离子散,这一切仿佛在做梦,还来不及伤怀,就已尘埃落定。
很多年后,爸爸无意间翻看了爷爷留下的日记,他理解了为何多年间爷爷对奶奶只是相敬如宾,理解了为何每逢除夕爷爷总要多下两份饺子,也突然知道了在这座小城里自己还有一个从未蒙面的哥哥。
1970年,爷爷在父母的逼迫下娶了邻村的一位姑娘,可在那个物资匮乏,极度保守的年代,有那个黄花大姑娘愿意嫁给离了婚被下放回乡的读书人?
我的奶奶便在这时登场了,奶奶的脾气暴是全村出了名,加上又是文盲,早到了适婚的年纪,可十里八乡都没人愿意娶个“母老虎”回家,于是我的曾祖父就巴巴的上门求亲,双方二老一拍即合,这桩婚事就算成了,曾祖父是个讲究人,专门请了城里的先生给爷爷奶奶照了结婚照,照片上奶奶笑的灿烂,满脸欢喜,仿佛与爷爷相识多年。
奶奶嫁进李家的第一天,爷爷就出了远门,留她一人在家独守空房。
日子久了,街坊邻居难免会说些不中听的话“人家是有文化的读书人,像她那种大字不识一个的,娶了她也是给老李家续香火的,现在到好,连人她都见不着……”这些话都是爸爸长大之后曾祖母学给他听的,后来我长大了,爸爸也讲给我听,我们听的人很愤愤不平,可听曾祖母说,奶奶面对那些一地鸡毛自始至终都是淡淡一笑,可能在她心里是爱慕着爷爷的,所以无论旁人如何言语刻薄,她总是甘之如饴。
1988年,爷爷被重新调回城里工作,一家老小也随爷爷住在了城里,可城里不比乡下,这里人有文化、讲究。
女人们每天早上挎着篮子去农贸市场买菜,男人们每天吃过早饭后戴着眼镜读报,奶奶显然与这儿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我猜她不止一次想过回去,去过原本属于她的生活,可终究是顾及丈夫孩子,这个在乡下生活了半辈子的农村妇女逼迫着自己去迎合去适应……
1994年,爷爷意外离世……
奶奶逐渐习惯了城里的生活,有事没事还会去楼下打打麻将,日子过得也算滋腻……
对于爷爷的离世,爸爸和奶奶一直避而不谈,想来那段时光他们一定过的很苦,苦到即使过了多年也心照不宣的不在提起。
爷爷走后,奶奶的时间线也随着消失了,往后的余生奶奶仿佛都在追忆爷爷,追忆她爱慕了一辈子的人。
2018年,这是奶奶过世的第三个年头,时间线随着奶奶的离世又忽然出现,但这次,主人翁不再是奶奶,她的子孙后代会替她一直延续下去……
怀念
从记事起就和奶奶一起生活,我知道奶奶爱打麻将,爱看《西游记》、《家有儿女》,我还知道奶奶不吃土豆,不吃豆腐,不吃除了猪肉以外的一切肉类,我以为对奶奶十分了解,以为她一直偏爱大伯和姑姑家的孩子,以为母亲说的就是故事的全部,以为……
这些以为让我和奶奶的关系渐渐疏远,十几年朝夕相处的情义也被这些可笑的以为消磨殆尽。
直到奶奶过世,一个陪伴我了十几年的亲人突然离去,有些事情才渐渐让人看清。
原来那些偏爱是因为见面的次数少之又少,那些从母亲口中听到的故事仅仅是一面之辞——可这不怪母亲,天底下有哪家的婆媳共处一室十多年还没有心生埋怨的?
人总要失去后才懂得珍惜,长大后的自己,除了珍惜更多是悔恨,悔恨自己总一味索取却不曾付出过分毫。这两年我常常想起在家乡念书的日子,那时班里同学几乎每人都配有一把家门钥匙,可我是个例外,因为无论何时回去,奶奶总坐在院门口,笑嘻嘻的等我,然后喊到“燕燕回来了”……
此时我正椅着沙发,翻看旧时的老照片,阳光洒在那张泛黄的结婚照上,岁月静好,一切安然,奶奶,我们都很想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