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在中国传统生活中一直是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因为读书是意味着仕途,意味着更好的生活的、,更意味着为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意味着精神或物质的满足。
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甚嚣尘上,对知识的尊重在经历突如其来的财富冲击下探底回升了,特别是在阶级流动逐渐减速的当下,读书及其相对而来的高考似乎更应该吸引尤其是较低层人群的重视。
在国内大多数地方,高考及其相应的教育资源的获取并不是什么与经济条件挂钩的东西,而在现实生活中,那种大家自以为的“地主家的傻儿子”现象并没有出现,反而是一批批在底层渐渐漂浮的孩子们放弃了这条社会铺就的康庄大道,甚至引以为耻。
笔者中学时候读书被家长老师灌输高考很重要,但它的重要性我却完全没有意识到,等到我上了大学之后,我才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能这么大。
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大家都差不多,马马虎虎算一个大同社会,可教室之外的差距就让人瞠目了。暑假的时候有的同学呆在家一呆一个暑假,整天被嫌弃,有的跑到工厂做暑假工,有的同学能在世界五百强的CEO下实习,家庭给予孩子的不止是物质,更有眼界和资源。
我的高中算是市里最好的高中,从农村到学校,得益于经济的发展,我觉得我和坐我旁边的市长的儿子也没什么差距,倒不是因为我成绩上的优越感,而是学校里那种朴素的氛围,学校不准带手机,我也没有手机,我的眼界只存在于老师的嘴里和我的眼里。以至于当大学时需要关注某一个微博账号,我问我的室友:你们有微博账号吗?他们反问我:你难道没有吗?我真的没有,我最多从第三方口中听说过这个词。
原来大家放假的时间都是这么过的,我还以为大家都像我一样只会看电视,qq账号只是个游戏账号。我开始逐渐意识到了我们的差距,慢慢的接触到一些别的学校,高中时我依旧以为中国的好学校只有清北,等到填志愿时也只能按照往年分数线顺序而排。
当各种各样优秀的同龄人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开始知道我错过了什么。我像一只跳到井外的青蛙,被远方模糊了双眼,渐渐适应后开始憎恨自己的随遇而安。
如果我有再来一次的机会,那种“一点儿不努力也有好成绩”的夸赞我再也不想要了。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他们出生的那一刻,在之后,就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