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女实习生被实习单位指导老师性侵一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有人站出来声援女实习生;有人质疑事情到底是谁诱惑谁;亦有人对女生的低自我保护意识表示不解;有心理学爱好者开始分析女生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而一个妈妈群里则在讨论如果教育女儿应对这种情况……
各种各样的声音和文字让人耳花目眩。而真实的情况,我们不得而知。其实把事件曝光媒体是把双刃剑,在某种意义上,媒体可能会在普通人投诉无门的情况下用非官方的方式帮我们解决了难题。但同时,把自己放大在媒体的强光之下,尤其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生,也许更难面对的是在所有隐私都被放大后的二次伤害以及因此带来的心理阴影面积。
在围观各种群体讨论的时候,我脑海里却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耶鲁大学的,由社会心理学助理教授米尔格拉姆设计的“服从实验”。在此实验中,被招募的志愿者被告知这是一项关于学习与记忆的实验。
志愿者担任老师,给坐在隔壁的学习者(实则是实验助理)提问,学生通过按钮向作答,如果学生答错,老师则需要向学习者施以电击。电击的电压由低到高标为“轻微”、“中等”、“强烈”、“剧烈”、“危险”、“极高电压”等。老师被要求随着犯错的增加,而增加电击的电压。当电击的电压达到“强烈”阶段时,隔壁的“学习者”开始惊叫、抗议、哀求、甚至要求马上停止(实际是录音)。而此时老师们普遍出现焦虑、担心、恼怒等情绪,亦有人要求退出实验。但是实验者一次又一次平静地发出“请继续,实验必须继续”等指令。有“老师”拒绝再给学习者施以电击,但有高达65%的老师选择了服从指令,给“学习者”施了最高电压450伏。
米尔格拉姆的结论是:当个人对自己的判断没有绝对信心时,特别是危急时刻,会把决定权交给一个比自己高一级的权威。此时个人会把自己视作一个“工具”,只是服从命令并完成任务。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因涉及伦理问题引起具大的争议,而米尔格拉姆本人的前途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得不离开耶鲁大学。后来,亦有研究者重新设计实验使之符合心理学研究伦理性原则,却发现结果惊人的相似。甚至很多“老师”的角色扮演者根本不敢相信自己在实验事会盲目服从实验设计者的指导对“学习者”进行电击。
在整个实验中,尤其是在重新设计实验后的二十一世纪。心理学的研究被要求必须符合伦理要求,也就是说,人们是有自由提出并坚持终止实验的,但很多人还是选择了服从。
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服从?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服从源于人们对社交保持的需求和积极自我概念的保持。
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到万不得已的境况,人们通常不愿意与上司或者比自己权力地位更高的人撕破脸。
每个人回想自己的走过的路,是不是都会有一些、甚至不少这样的经历:内心明明是抗拒的,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听从对方。甚至在违背自己的意愿服从上司的要求时还会找理由说服自己,说上司是正确的。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各种老师性侵学生(包括男学生和女学生)和上司骚扰下属层出不穷,而大多人被侵害者都选择忍气吞声的重要原因了。
俗话讲,旁观者清。所以很多人质疑姑娘为什么要进入那个房间?姑娘为何如此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但很多时候旁观者之所以清,那是因为旁观者置身事外,但若真的置身其中,恐怕也难有如此清晰的思路和果断的决策。
此外,国人一向要求孩子听话,对孩子最好的赞美是“乖”。如果家里的孩子很叛逆、特有主见,家长甚至会觉得脸上无光,而身边的老人也会对这孩子的家长指指点点,说他们教子无方。
很多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被允许反抗或者说自主的机会本来就不多,甚至微乎其微。然后孩子们却被要求一涉足社会就要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一针见血的判断能力。
说点题外话,20岁左右的小年轻,正是俗称鲜肉的年龄。对于已在社会上摸爬打滚多年,而且肉体开始松弛、头发开始谢顶的“老司机”而言是最具有性吸引力的群体。这些实习生好比丢进狼群里的美味鲜肉,很多时候都只有无可奈何地选择服从的份。但可幸现在见到不少有个性的实习生,但同时又往往带来不服从管理的后果。唉,世事两难全。
可毕业找工作需要有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实习经历。这些习惯了被保护的孩子不得不单枪匹马地进入企业面对各式老司机。所以,妈妈们在讨论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无道理,而且逼在眉睫。
但服从也并非是一个十足的缺点。因为人是社会性的物种,每个人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处在不同的权力位置。比如经理与员工,老师和学生。那么这必然存在一定的权力结构。而服从,恰恰是亲社会的一种属性,对社会和群体的有秩组织和有效运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服从不变成盲从,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亲社会的同时不至于失去自我保护的意识。也许真的要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