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入水开始雾化、飘落,甚至保持悬浮,慢慢将,下钩包裹,这时候鱼来吸水、吐水吃饵,把钩入黑漂,竿中鱼。
这是台钓鲢鳙的技术底层理论。这些对于钓过鲢鳙的钓友来说,也许也有第一次听说的。
今天我想说一下,这个作钓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的,也是可以避免的,锚鲢鳙鱼的问题。
通过基础理论不难看出,可能是鱼吃饵的漂相判断不准确导致,这和我们钓鲫鱼一样,也会经常锚到一样。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判断浮漂信号上,我们能钓鲢鳙鱼,基本都不是钓鱼新手,所以在判断浮漂信号上,不会有太大问题,即便偶尔几次判断不准确,也许是技术问题,但如果是经常锚到呢?
这个是和浮漂信号有关,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饵料状态,和鱼层的问题上。
鲢鳙水层
我们一般来说,钓到鱼不就是已经找到水层了吗,那为什么还说是水层的问题呢?其实这个水层问题切实存在。
判断鲢鳙的水层,不是要确定鱼在多深的水域活动,而是要确定吃口动作,在多深作钓更好,会更容易正口上鱼。
一般通过浮漂动作判断水层
如果浮漂不出现吃口,没有小鱼闹窝,并且会有蹭到线的感觉,小幅度摇晃,这个时候可以判断,是饵料雾化将鱼诱到了上层,或者因为天气、气压等问题,鱼停留在固定层,这时候是作钓的太深了,需要调整。
这时候需要钓浅点,还可以将饵料打粘点,控制住鱼层,不要乱层,每一次调整10公分深度,到鱼口出现。
如果吃口老是顶漂,或感觉上下涌动伴随下顿,这也是钓深了,但这种情况吃饵过程很久后,才出现黑漂。有时候就怕饵料雾化,坚持不到最后的吃饵动作出现。如果轻微有下顿,也可以尝试抓口,只是正口率会低很多。
可以钓浅点,每次调整一个钩距,也可以不调整浮漂,将饵料打粘。
如果反复黑漂,或者涌动浮漂黑漂不中鱼 ,这个时候需要钓深点。
每次调整以一个钩距为步频,钓深点,直到中鱼。
以上都是钓的太浅,或钓的太深,而且通过浮漂动作,很容易判断。
有时候调整幅度过大,还需要再次深浅调整,但无论如何,直到调整到合适的深度。
饵料调整
鲢鳙鱼是依靠吸水来吃饵的,饵料雾化、钩距,是决定是否正口的重要因素。有时候我们通过调整深度是可以解决找鱼的问题,但决定性因数还是饵料雾化状态,有时候鱼进窝,还是会有口打不中鱼。
如果判断鱼已经进窝,无论当前饵料什么状态,可以拿出一部分,将它打死,单独出来作为钓饵。
说了那么多,其实目的就是通过基础,来佐证应对方法。
我们只有掌握了浮漂,所反映出来的细微信息,才可以找到这个信息指向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才可以彻底解决正口少的问题,才能真正告别“锚鲢鳙”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