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发愤的草莓
“晒”思想是啥?
我所谓的“晒”思想,其实就是写作。
这里没有用“写作”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显得专业级别忒高,容易让人敬而远之。
并且,在我们印象中,“写作”首先指向小说、诗歌、散文这类文学色彩较为浓烈的作品,很少人首先想到结构化形式一目了然的议论文
而议论文却是最直接、最直白地呈现“思想”的文体。所以我用了“晒”思想这个叫法。
为了把思想“晒”出来,越来越多的朋友会选择开博客,甚至是开通个人独立博客(那种自我设计风格和层次、外租服务器的模式),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这方面的重视。
“晒”思想为什么让越来越多人着迷呢?
“晒”思想,让断线的风筝不再断线。
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清晰的,仅仅停留在大脑之中的想法是飘浮不定的,像断线的风筝那样掌控不住,卷到天上去,又被打到地上来,然后又不知道散到哪里去了。
人的思想是发散的,这里有一个灵感,那里有一个理由,却像土拔鼠那样从地洞里钻出,又缩起来,地洞里是怎么连通法,不写出来不得而知。
而通过写,把思想以文字的形式停留在纸上或者云笔记上,让自己看清楚到底想些啥: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依据的事实是什么,这些观点与事实之间的逻辑怎么样;哪里有缺口,哪里有漏洞,哪里衔接不上,都清清楚楚的,因为白底黑字在那里呢。
通过写,思想不再散落满地,而是被你用一个个“抽屉”放得整整齐齐,哪里有什么内容,下一次你就知道去哪儿把它们找出来使用。当很多个抽屉出现了,再给它们排排序,布布阵,就变成了私人拥有的知识宝库,别人抢也抢不走。
有的人并非主持人专业,为什么站到台上也能滔滔不绝讲个不停,实际上是他笔头工夫下了不少。经常写下思想的人,要少讲点都难,因为他的知识宝库在一天天地搭建起来。
人的思想也是容易被遗忘的,如果第一天没记录,第二天可能还想得起来,第三天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第一时间不写下来就有很多想法消失了。
为什么有的人会有一种体验:前几天还因为某个契机(开学了、失恋了、犯错了),信誓旦旦地在心里“想了”要成长的宏大目标,可是过了几天看个电影、看部电视剧,就把这个记忆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经常有目标,却最终发现没有执行,最常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写下来!!!忘记一个宏大的目标这么易如反掌,何况是曾经的思想。
把思想“晒”出来,以此为证,未来,当我翻看这些内容,知道以前的自己是怎么想的,才有复盘的依据。昨天的我是怎么想的,上个月的这个时候我是怎么想的,一年前我又是怎么想的,某个时刻作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决定,是一个基于什么样的思考和预测,即使是反悔了选择,也知道是自己的因为什么而出现的失误。慢慢的,这一路来的进步和变化有迹可寻。
[图片上传中。。。(3)]
“晒”思想,让旧瓶子装上无限量新酒。
不断不断地把思想“晒”出来,除了锻炼自己的脑力外,也是不停地倒空已有的一些思考。让思想的旧瓶子保持着腾空的势头,为装新酒做足准备。
倒空旧酒,最开始的感受是非常舒服的,“写作马拉松”(一日之内写足42195字)的用意正于此。因为那些东西压在你的大脑里面,即使是没有负重,但确确实实会经常会在你眼前浮现,你不把它们倒出来,它们会一直拖住你大脑的内存。
这种体验怎么说明白呢。
就像心里记挂一件事情,却没有把它从心里拿出来,没有找一个行动管理软件把它记下来,这件事情会一直占据心头,吃的时候掂记着,睡的时候还来扰乱心思,因为生怕自己把这件事忘记了,会焦躁,会不安。
把思想用文字都卸下来,沉淀下来以后,可以心无旁骛、轻轻松松地吐旧纳新,再去跟进新的阅读、新的知识、新的技能。
[图片上传中。。。(4)]
“晒”思想,是人海中握紧手中的麦克风。
现代人喜欢彰显存在感,要不然,微博、微信朋友圈这些社交媒体的各种晒怎么会那么火爆。
淹没在人海之中,如何体现存在感,向世界证明存在感?
古人给了方法——“三立”:立言,立功、立德。
看起来,立言是第一步,最基础的一点就是从“晒”思想开始,把自己的言论(即思考的内容)呈现出来,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如果你有非常提倡的生活方式,可以写下来去告诉周围的人,让大家一起来体验生活的美,把生活过成一种美学。在周遭的环境中,当有人不停地抱怨,有人不断地指责,有人见人就发火,直接指出他们的做法是很难的,难道也跟着他们一起抱怨、指责和发火吗?不妨先做好自己,把认为应当提倡的理念写出来,去传播、推广、影响,用微小力量去撬动优化环境的支点。
当你的生活中有什么特别经历,把这段经历中所提炼的经验和教训写出来,别人也许就从这里找到方法,绕过一些不必要掉下的坑,少走一些不必要走的弯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符合《要事第一》这本书提到的4种“真北原则”(真正能够让一个人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的目标方向)。
如今,已经比古时候便捷了不少。如果说以前要“晒”思想不知道去哪里找麦克风,别人听不到你的声音,现在简直就是人人媒体时代,个个手里都有麦克风****,就看你要不要打开那个ON的钮。那么多的输入软件、工具,这么轻而易举地触手可及。如此优越的先天环境和条件,何必不好好把握。把自己想到的跟其他的小伙伴分享,以思考识人,以思想会友。
拿起麦克风,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声音”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制,其他地方的人可以看得到,未来的人可以看得到。我不需要跟远方的你面对面,不需要跟未来的那个你面对面,就可以心神交汇,擦出思想火花。
向世界发出“声音”,虽然微小,但小人物也有自己的精彩。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地遇到很多有趣的事儿、奇妙的经历,把和自己同频道的人吸引过来,如果没有把思想“晒”出来,是决然不可能遇到这个体验的。
[图片上传中。。。(5)]
“晒”思想,是苦海中持续修炼的自我普度。
成长的过程必定带着痛苦。小的成长靠努力,大的成长靠思想的更新,然后再运用到实践中。而“知行合一”又不是一件易事,从知道一个观点到真正去践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总为自己“知道”某个知识和观点就等于懂了。但真实的情况呢?
很多观点因为众所周知、广为流传,让我们觉得“我早就知道了,就那么回事儿呀”,而把它用起来的环节忽略了。像清新的空气,因为长年包围着我们,却让我们忽略它的存在,甚至做出破害它的事情。
有没有回想过在以前的人生旅程中,到底有多少个有用的观点,实际上只是停留在你听过的层面,而没有去做。比如,早睡早起对身体好,比如,少吸一根烟对身体有好处,比如,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去做,比如,刷微信微博是时间的杀手。
把思想写出来,首先需要我们对这个观点进行解构梳理、刨根问底,当我们不停不停地写东西,实际上也强化了这个观点在大脑里的印象,难以抹灭的印象才能够达到提醒的作用。有时候,没有践行有用的道理,并不是不知道,而是记忆不够深刻,某一瞬间大脑把它遗忘了。“晒”思想,在理清脉络中加深认识的印象。
在互联网上“晒”出的想法,必定是自己信服的观点,自己信服的观点一定要去行动,不让它变成一纸空文。如果变成了一纸空文,岂不是自己在掌自己的嘴?“晒”出来,就等于给自己下令:“已经写出来了,那么一定要说到做到,一如既往地把它持续下去,那么多眼睛在监督着呢!”“晒”思想,在众人监督中加大执行的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我发起了拆书战队的活动,大家每周交了“拆书笔记”后,会感觉有收获。
“拆书笔记 ”写出对观点的思考,就是加深了“知”,
写下要采取的行动,就是提醒了“行”,
同时,把这些内容“晒”出来,变成一份公诸于众的“拆书战队成果合集”时,又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催促着自己。
于是,真的行动起来了,跟拖延症说“再见”。
世界上可以学到知识和观点千千万万,但能真正学到的只是零星。
即使是零星的知识和观点,只要我们把它们和思想碰撞的火花用文字留存以后,就变成了关乎自己、围绕自己的存在,把“知”与“行”绑得紧紧的。
[图片上传中。。。(6)]
看见了吗?
晒思想,让断线的风筝不再断线。
晒思想,让旧瓶子装上无限量新酒。
晒思想,是人海中握紧手中的麦克风。
晒思想,是苦海中持续修炼的自我普度。
把思想写出来,“晒”出来,变得像吃饭、喝水那么顺其自然,从一个被动的习惯变成一个主动执行的习惯,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变化。
如果你还没有这个把思想“晒”出来的习惯****,不妨从现在开始。
不要害怕思想稚嫩,先写下来,才知道自己进步的空间,先写下来,才有进步的可能。
如果你已经有这个习惯,欢迎把高见留下来,谈谈你的看法。
我是@发愤的草莓 ,期待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