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朋友圈看到:杨振宁说:把中学生送到美国读书非常危险,你怎么评价?
我查了一下网页,这是今年5月11日在接受采访时对于中国家长喜欢把孩子送到美国留学这一现象,杨振宁先生作出如下表述:
因为美国整个的社会是一个放纵的社会,它的好处是他容易促进一个人个性的发展,可是走得太极端了。一个中学生到美国,不管他进哪一个中学,都会有很多吸毒的同学。年轻人受了这些同学的影响,可能堕落,而且这个堕落是一下掉下去,就回不来的事情,这种危险是很多把小孩送出去的中国父母没有想到的。我认为对于多半的学生,比如90分以下的学生,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好的,他可以使得这些小孩成才,将来做一个有用处的人。美国太放任,有没有好处呢?有,非常聪明的,90分以上的小孩在美国占便宜,为什么呢?因为他不需要规规矩矩念书,他自己就都可以吸收进去,所以他就海阔天空,他的发展,尤其最聪明的人在美国容易发展。
对此我不以为然,至少他是片面的。
杨振宁先生的这番话使我想起我女儿读高中时的英语老师。
我女儿是高二时去美国读书的。她就读的高中学的是IB课程。学校规定是否参加IB证书的考试由学生自己决定。因为时间上IB证书出成绩是在大学录取之后,也就是有无IB证书和IB证书上的分数与报考大学及其录取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很多同学选择不参加IB证书的考试,其主要是国际学生,也有少数的美国学生。
女儿是直接就读11年级,第二年就要报考大学,再要考IB证书,时间上会非常紧,学习压力很大。
是否要考证书,女儿征求我的意见,我让她自己决定。
“我想考。”语气不是很坚定。
“会不会太辛苦?既然……”
“老师说,中国学生就不要考了。国际学生不止中国人,也有美国学生不考的,为什么她要特别指出‘中国学生’?”
电话里,女儿的声音有点激动,我安抚她:“可能老师考虑我们的英语比较差。”
“但也仅仅是英语。我要考!”
女儿的决定有赌气的成分,我想劝她现实点,但同时我也明显地感觉到老师话语中的歧视,这种歧视或许仅仅是因为中国学生普遍的英语基础差,就如同我们国内的学校里老师规劝成绩差的学生不要参加高考,跟国家人种无关。
“好!既然决定了,就要努力。妈妈支持你。”我为女儿的志气而欣慰。
孩子在挑战中奋发成长。最终她的IB成绩是优异,此成绩是该校设置IB课程以来最好的,她赢得了老师同学普遍的尊重和喜爱。而且,美国大学规定,可以根据IB成绩带学分进大学。女儿用足了这个政策,为我节省了一笔大学学费。
我想说的是孩子各有各的聪明和天分,绝不能用分数来衡量,很多时候,只是没有被发现。我女儿不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孩子,在国内,绝对考不上清华北大,但她现在是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而她的本科是艺术。她的一个美国高中同学,在国内,小号业余五级,结果做梦一样的考上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跟王力宏是校友。还有一位国内读英语的同学,因为成绩差,父母无奈地让他出去读高中,一样也是11年级插班,没想到第二年考上美国纽约大学,所有认识这孩子的老师都大跌眼镜……这些是成功的例子,当然也有很多不成功的,甚至失败,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女儿的留学应该算是成功的。
当年送她出去读高中时,很多人问我:你怎么舍得?你做好准备了?
后来女儿考上芝加哥艺术学院,又有人问我,在国内学过吗?以前只知道会弹钢琴,不知道她会画画,为什么现在画得这么好?还得了全美高中生艺术大赛油画银奖。为什么让女儿学艺术?为什么选择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而不是罗德岛设计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在美国学生里也是很难考的,女儿被录取后,有很多美国同学和家长老师前来祝贺,他们同样对女儿放弃该校感到不解。)
当然,问得最多的是孩子出国要准备些什么?能自理?会做饭?什么时候送孩子出去最好?高中还是本科?该选择什么专业?IT?金融?选择什么学校?综合排名,专业排名,所在地区,私立、公立?
当女儿成为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后,我想我对这些有了更真实的体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合适”。
从选高中开始,就不断听到:“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合适的学校。”
从开始的不屑、不平,到现在的深刻理解,“最合适”才是最重要的。这跟美国教育和国内教育一样,不是哪个好哪个差的问题,而是哪一种教育体制最适合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