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荡秋千
8岁的杰米是我的小邻居,从他那里我学到一个很好的游戏。每次小表妹来找他玩时,杰米都会带她去对面的公园荡秋千。他站在表妹前面给她推秋千,等刚秋千荡回来时,他都会站在一个固定点,让她的脚几乎就碰到他的胸前,这时候,他会夸张地往后跌倒,假装跟她生气。他会站起来说:“你最好别再那样做!”表妹会开心得大笑起来,而杰米则会耐心地同她反复玩这个游戏。
为什么说这个游戏好呢?因为它不仅包括了游戏的各种深层意义,还同时不失趣味,两个人发生身体接触,或者差一点就要碰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连接方式,同时,让年幼者扮演更强势的角色,能帮她建立自信。
案例二 伴奏游戏
20世纪70年代,布莱恩与雪莉·沙顿史密斯( Brian and Shirleh)合写过一本非常好的书,专门论述孩子的游戏。他们在书中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被称为“伴奏”
在你忙着用吸尘器清理地板时,你的小孩突然提着包包经过你的面前,走到门口,跟你说再见。“我要去医院了,再见!……你的角色是插入这个游戏步,不用太多。你只需跟他挥手道别,然后继续清理地板,……最后你问你回来了吗?”他回答:“嗯!”你过去抱紧他,告诉他你有多高兴他回来了。
案例三 无法融入朋友圈的奥斯丁
10岁的奥斯汀无法快乐自如地玩要。他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相处和交往。这也难怪,他只想玩一种野蛮的足球游戏。如果有人想跟他一起玩,他却又会很快跑开,如果大家去玩别的游戏,他又会不高兴。他的父母前来咨询之后,我们决定尝试一些身体接触的游戏,让他分别和爸爸妈妈玩。他们可以摔跤、枕头大战,或者让他骑在爸妈背上在家里四处游走;还可以再加上更多的拥抱,让他有更多的依偎。如果奥斯汀开始变得烦躁,就稍作休息,再回去继续游戏。这些微小的改变对奥斯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不再那么难相处了。
郁郁寡欢地独自坐着,是孩子有交流障碍的另一征兆。这些孩子需要大人付出更多努力,为他们专门设计游戏,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孤独感的困境,与他人产生交流。游戏对这些孩子而言是需要训练的,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怎么和同伴产生互动。在游戏中获得的关爱和关注,将帮助他们培养与伙伴相处的自信心以及一起玩游戏的能力。有时他们也会自己努力,试着从那个无聊面乏味的洞穴中爬出来,去寻找新鲜有趣的事物,这时他们需要的,是父母耐心面积极的关注。但现实情况通常是,孩子在尝试中因行为不当而受罚,或者根本就无人理踩。本来他们已经够孤独、够寂寞了,让他们继续独自待在屋子里,绝对不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案例四 充电游戏
琳达发明了一个叫做“充电”的游戏,她把每个孩子轮流抱在膝头,告诉他们妈妈要用“爱”给他们充电,然后从他们的脚趾亲到头顶。之后她又加进个元素,叫作“爱之蛋”。她假装把一个蛋在他们的头顶上敲破,用手指把蛋汁抹进头发和皮肤,直到全身都涂满为止。两个大孩子对这个游戏喜欢到了极点,每天都要求玩。短短5分钟的游戏,便使他们能够重新自己玩要,让妈妈可以照顾婴儿。即使他们两个自己做游戏时,彼此也更多地相互关爱,而不再像从前那样动不动就争吵了。
案例五 攻击性游戏
有一次,在与学前班的家长交流儿童攻击性游戏时,一位男孩的妈妈被我的建议吓了一跳。她的儿子雄性激素分泌过盛,喜欢把蝙蝠侠之类的超级英雄的头欧下来,并让它们从楼梯上摔下来。我给出的馊主意是:加入儿子的游戏,面且是充满热情地加人。如果孩子是在孤独状态中,那他就会不停地重复玩同个游戏。此时,如果妈妈横加斥责,那只能加重孩子的孤独感。孩子需要首先得到认可,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热情,才能摆脱他们目前的困境。因此,即使你的目标是让孩子停止这种暴力游戏,但唯一有效的办法也是先和他玩一阵子。在这个过程里,他才有时间尝试新游戏,并且才有机会以新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攻击冲动。
案例六 母亲的困惑
有一位母亲能够把她女儿的问题说的一清二楚,但是就是弄不清这些问题的根源。那个女孩5岁,神情忧郁、落宾。游戏开始后,我能看出她在维系联结方面非常吃力。她总是像一只受惊的小猫那样躲在角落里,我在游戏一开始时,总是想办法劝她出来。经过努力,我终于和女孩建立了联结,于是我邀请母亲加入游戏。母亲虽然表现得有些拘谨、不自然,但是母女俩还是乐于接受我的指导,学习如何一起游戏。
但是,当我退出游戏,在一旁观看时,妈妈顿时就发蒙了。她坐在椅子上不动,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次的表现终于使这位妈妈自己意识到,她自己的联结断裂对女儿影响有多大。以前,她总是以太忙、太累来推托游戏这份工作,避免直面自己的情绪问题。当母亲行动起来,清除掉自己的障碍,整个家庭的面貌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母女间的联结再也不磕磕绊绊了,两人的关系变得非常融治。
一直以来,这位妈妈想通过逃避游戏来避免让自己情绪受伤,但她却没意识到这样做的代价是整个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快乐。大人想尽量避免情感再受折磨,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除了这些痛苦的感受之外,什么还能阻止我们和我们最爱的孩子一起游戏呢?有时候,大人只有通过强迫自己和孩子一起坐在地板上,玩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才能看清楚自己内心想躲避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有位家长曾经告诉我:“和孩子一起玩不可能一直都有趣,但我还是会坚持,我知道最后我们都会快乐。而且,我用他们的方式玩得越多,他们也就越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配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