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去游泳的第四天。想想自己的游泳历史,可以追溯到小学。第一次去游泳池,咚的一下像个水饺掉进水里,喝了满满一口水。起身以后没站稳,又喝了一口。自此,对水的恐惧就这么蔓延开了,而且非常不幸的是,每回去游泳池回来,不是红眼病就是发烧。
大学时,因为游泳是必修课,我充分发挥了自己临时抱佛脚的优势,硬是把游泳考试给过了。说实话,还真不记得自己这三脚猫的功夫是怎么通过的。
这个暑假,我再次与泳池亲密接触,是因为大女儿到了跟风学游泳的年纪。这门生存技能迟早要掌握的。所以我也把真正学会游泳提上议程。
接触到白花花的水,我扑腾着一边协调手脚,一边摸索着“水里鼻子出气,水上嘴巴吸气”的要诀,没几下就气喘吁吁了。身边那些深谙水性的人,优雅地在我边上游来游去。虽然我爆发力很好,动作幅度很大,但就是游得很吃力。
《跃迁》里有一段话,讲到游泳和水性。会游的人很省劲,不会游的人即使身体强健,也游得很累。这就是对于水的理解不同,“水性”的不同。
“时代也是有水性的,高手的跃迁式上升,就是恰当地运用规律放大努力的结果。而大部分人也许懂个人成长、心理发展,或者熟谙社会和商业规则,但恰恰缺少了结合这两部分的一环。”《跃迁》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利用规律和趋势,放大个人努力。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书里面介绍了美国的精英教育,他们最看重的是教给孩子如果判断趋势、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本质上就是教他们如何更加轻巧地利用规律的技术。
其实,万事万物的学习只要懂得运用规律,相当于用巧劲,而不是蛮力,才能不断自我迭代,跨越式跃迁。这又让我想到那位牙医。
我曾经有一颗阻生智齿,五年前在厦门最好的牙科医院,找了最好的牙科主任,看完了以后,她和我说需要重新预约一个时间,而且,可能需要把牙龈割开,才能把它拔起来,这让我听了胆战心惊,不敢再提此事。这一拖,就拖了五年,两个娃都生了,这颗牙还没拔。
回来漳州以后找到了郭医生。他果敢,判断精确,知道在最合适的位置使用最恰当的力度。我那颗阻生智齿就在他手里这么落地了。从那次以后,我又勇敢地躺在了他的镊子下,让另外两颗智齿也一并脱离了我温暖的牙床。
同样的牙,在不同的牙医手里,那将是不同的遭遇吧。能完整地将这颗难度系数这么大的阻生牙,不用割开牙龈,从牙床里被连根拔起,这位牙医称得上高手了。这得拔了成千上万颗牙,才练就的这手绝活吧,否则这牙被敲的粉身碎骨都未必能拔得出来。但是面对成千上万颗的牙齿,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也只有高手,最精准地总结规律,自我迭代,自我成长,才能迅速成为业界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