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主要的反映途径,或许是在当时的文化典籍或者人们口耳相传的关键词里吧!若如此,在遍地“房奴”、“车奴”、“卡奴”、“孩奴”的今天,我们或许该承认,今天的我们正在遭遇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它的关键字不再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毅、贤、雅……而这些词恰恰又是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使用最频繁的词汇。
现在,似乎有一种风潮,我们想返璞归真了,我们想从老祖宗的典籍里挖掘出一种“中式的优雅”。只是,我想,这种“优雅”,如果仅仅限于地产商们不知所云的广告词,如果仅仅拘于“国学热”里的喧嚣不止,那该是假模假式的伪优雅吧!我理解的真正的中式优雅,该是这样:真正自内心里,一种从容不迫,宠辱不惊,当如老子;真正从言行上,一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譬如仲尼。那些儒、法的圭臬,那些老、庄的悟得,那些墨、名的坚持,无外乎“修为”二字。孔圣人有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风雅春秋里,“思无邪 ”不也是那些带“子”的先哲圣人们的优雅么?
史学大师钱穆称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贵族们能用赋诗,去化解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能用信物,去托付整个家国的生死。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贵族,他们得需花大量的时间去精通“六艺 ”:用礼、乐提升人文气质;用射、御强健体魄;用书、数训练逻辑推理能力。荣誉和道义于他们而言至高无上,为此,生死可以不要,钱财可以抛开。春秋时的宋襄公,这个东周列国里血统最纯正的贵族,在短兵相接之时,要等实力远在自己之上的敌国列好阵形,而不愿乘人之危,最后虽败犹荣。“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为抵制秦国入侵、挽救所属诸侯国危亡,广招门客,礼贤下士,让贵族精神从此有了侠客的意蕴。而这种侠义情怀,在中国文化里深深隐起却又从未断绝地流传,一直延续到今天古龙、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之中。
春秋战国时代,还是君子的时代,讲求礼义仁信。中国君子,文质彬彬,言而有信,行而有果。有“游于艺”的才气,有“淡如水”的友谊。中国君子的优雅,是一种“中庸仁和”的温和信仰;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风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文精神。中国君子这种优雅,来自“矜而不争,成人之美”的心胸;来自“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自制;来自“食不语,寝不言”的细节……
此等优雅,此等生活,却在我们这里,渐渐走远,渐渐遗失。
读一本《论语》,固然找不回那时春秋,古典的优雅,回望一下也是好的。
而今的我们,只需吟哦,便是“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