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这个作业,觉得太简单了,我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就是书、微信、喜马拉雅、网易云课堂等等嘛。可当我静下来做的时候,觉得还真不容易。
首先我想到的是什么才叫知识?新闻八卦算知识吗?
于是我通过百度了解到目前对知识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柏拉图曾经定义过认为知识必须满足“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这三个条件。
而我从百度上找到了知识的演进流程分成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觉得特别好。看下图。
如此,我便知道我平时知道的那些八卦新闻,于我而言并不是知识,而是信息。
于是我便思考如何通过知识的分类为主线来做这个作业,百度后发觉知识太多了,知识的分类也多,怎么办?于是我看了小伙伴们的作业,发觉很少有通过明确的知识的分类来做主线的。有通过获取知识的五官(听、说、写、读、问、思)做主线的;有通过获取知识渠道的频率为主线的;有通过线上、线下为主线的;还有通过个人一天的时间为主线;甚至有人通过从小到大自己的变化为主线的。
但是,我想“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知识”重点是渠道,可是与我而言,获取的知识不同,选择的渠道也不一样啊,所以我要以知识为主线。可这就麻烦了,因为我发觉不同的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如果以知识分类为主线,那么我突出的不就是知识了而不是渠道了吗?
于是在群里提出了我的疑问,班长给了我一些思路:
先写出你学什么;然后通过什么学(通过什么学就是获取的渠道)找获取渠道;都写出来后进行归类,比如线上或线下、系统还是碎片、高中低频等。
我若有所悟,心想,知识虽然多,但是我平常获取的知识比较少,倒是渠道很多。我按照这种方法首先写出我平时要学的知识,然后写出这些知识获取的渠道。经过这个过程后,我发现我学习的知识挺少的,而且很多知识都是同一个获取渠道。
最后我本来想用“读、听、写、看、做、思”这个为主线把我学习知识的渠道串联起来的,发觉还是不太好,因为很多不同的知识我都会调动很多器官。
最后选择了用线上、线下为主线来架构“我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知识”这一问题。看下图:
虽然不同的渠道仍然有很多重叠的知识,但是比用“读、听、写、看、做、思”这种方式为主线更适合。更何况,就知识而言,获取它的渠道几乎很难有不重叠的。
不过,这个图还有待完善。主线分类方面:线上的分类都是名词,有的很具体,有的却比较泛。而线下的分类却都是动词。
知识概括不是特别好,感觉有点乱,没有一个逻辑体系。如果能形成一个自己知识的体系然后分门别类到这里面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