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间断2个月后,我又开始去驾校了。这两个月,对于学车的心态改变很多,从因为教练脾气差不想去,安慰自己学不学无所谓,到认识到学会开车的必要性,再到把学车作为刻意练习来实践。
这次再次去驾校,心中的忐忑少了不少,更多的是面对挑战的准备,挑战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挑战自己的恐惧,挑战自己学习的能力。
考虑到之前教练教得不系统,这回换教练重新学起,而跟我一起的还有个小姑娘,趁暑假学车。
一到驾校,老师就把我俩领到静机学习区,要在此处学习上车考试注意事项,学习起步停车等基本操作,要在下班前把这些操作掌握了,并通过测试,然后再分教练分车。
这一下午,我都是和这位小姑娘一起练习,从她身上,我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因第一次接触车,小姑娘有些紧张,当老师告知多项测试内容时,她更显不安,怯怯地问,能不能不测试这么多项?老师笑不作答。当上车练习时,她又问老师,一会能不能就在这张车上测试?老师答,是另外一张车。听后,她失望地哦了一声。
一下午,她问了很多类似的问题,纠结在为什么要考这么多内容,为什么这些内容这么难掌握上。
我能感受到,面对陌生领域,她把精力和注意力主要用在了情绪上,这种情绪是跳出舒适区的不适应,不自信。这种不适应,不自信又转化成对问题本身的质疑上。
而作为旁观者,很容易就能发现这种质疑除了浪费精力和时间,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驾校规定的测试内容,可以少考几项吗?不现实。规定了的测试用车,可以换一辆吗?也不现实。还不如把质疑的精力用在记忆操作动作上,集中精力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在问题本身的存在上。
就像愚公家门口的那座山,愚公是整天琢磨为什么我家门口有座山,这座山为什么这么大,还是去琢磨我该如何搬走这座山,或者是要不要搬家。
看到她如此,我就想到自己。以前在面对工作、生活上的不如意时,也常常陷入问题本身带来的情绪之中,不是自怨自艾就是怨天尤人,而不是去分析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在问题上的纠结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和能量,以至于没法聚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只能是交给时间去淡忘,就像鸵鸟把头埋起来,装作问题解决了。
就拿最近热播的《我的前半生》为例,当陈俊生告诉罗子君要离婚时,她的反应开始是不信,继而是愤怒,最后是不解,躲在唐晶家一天又一天,哭累了就睡,睡醒了就把自己灌醉,陷入被离婚的痛苦中无法自拔。幸亏有唐晶在,在问题面前,唐晶用理智告诉她应该如何做,比如为了争夺抚养权,她需要赶紧找份工作,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
我们作为观众,当然觉得唐晶的做法很明智,但当我们身处相同情境下时,是否还能以客观理智的态度来应对?不是不可能,但这个能力需要习得,不是天生就会。
是不是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两个人?罗子君加唐晶。很多时候,我们像罗子君一样,没头脑,感性,而当罗子君陷入因问题不能自拔时,又有能力召唤出另一个自己唐晶来,帮你分析,给你提供解决方案。这样的自己是不是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