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学习,学习路径是什么?
当我们开始学习一门学科时,无论是一门新的外语、还是一种新的计算机技术等,进入的都是相关领域在知识结构金字塔的中间层。
对,是中间层,而不是最底层。
因为中间层对知识抽象了底层的复杂实现,并具有可应用性,使其快速上手可用,符合学习的最大驱动力--“能用”。
比如,新学一门外语,每本教材都是从日常生活用语开始,不会一开始就接触非常难的各种复杂语法和单词性质。
再比如,在计算机领域里学习区块链等,都是首先学会使用现成的开发框架和库、工具,不会一上来就更改底层实现去创造一个新的区块链实现技术。
既然,我们一开始是站在金字塔知识结构的中间层,那么深入学习一门学科的路径也就一目了然,
进入中间层学习简单应用—> 下沉底层学习原理与复杂实现 —> 直达高层思考宏观大局
如果跳过下沉底层这一步,直接去到高层,那么也思考不出什么宏观大局,基本上会处于夸夸其谈--“博眼球”、“蹭热点”的“囧”窘境。
下沉过底层以后,会对学科和技术的原理一目了然,从而再去思考优、缺点,以及宏观上的发展、在大局上的定位,对技术进行创新的实现使其适用在合适的领域,这样的高层次才有意义。
这是经过我多年自学的经验总结的。
所以,我经常会去下沉底层,而不着急于直接思考高层次的内容,有了底层的积累,自然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比如很多人都引用著名的 Gartner曲线,但背后的造成曲线长这样的原理没有多少人去研究。
看似是一根曲线,实则是经济学原理。
快速学习新事物的方法
第一步、粗略了解整体框架:
新事物是干什么的,出现的目的是什么
基于什么原理,由什么组成
与其他类似事物的区别是什么,内在区别还是外在区别
第二步、逐步分层学习:
总体概论:发展历史、主流学说
细节分支:涉及的应用工件、组成部分
原理相关:底层原理、实现细节
第三步、提出自己的理解:
基于各方面的优缺点评价和比较(因人而异)
在宏观和大局层面上的定位、应用面
进行改造和创新(非必需,除非从事相关工作)
比如看书这件事情
看书是学习的一种主要途径,尤其是工作之后的人
不同年龄阶段看书的想法会不同:
初级阶段:在书上划重点、做笔记、画思维导图列知识结构
做学生的时候会划重点(甚至能练出:一看就知道是不是重点的本事),摘录文章的内容做笔记、画出思维导图列知识结构,帮助记忆和背诵,确认考试知识点是否有遗漏。
这种适合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学习
中级阶段:在书上找思路
在书上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看书都有目的性,一般都和自己的工作领域相关的工具书、指导类书籍,比如 《如何写好PPT》、《策划案100招》、《职场揭秘》等,还有很多《成功学》类的书籍。程序员一般会看《XX——从入门到放弃》😄
这种适合刚毕业工作不久,对工作方式、方法很迷茫的新人,用来学习和提高工作水平,培养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高级阶段:看书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看书时会做分析,会问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并对书中的焦点问题做相关调查和同类对比,进行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深入理解。
这种适合有一定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的人,用来积累专家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论点进行研究
终极BOSS阶段,看书时会思考:如果我来写,会写成咋样,会怎么写
这种适合大神、大牛级别的人物,撰写书评、出版自己的书籍
所以,同一本书,不要以为看过以后就束之高阁了,随着年龄、工作阅历的增长,看书时的想法不同了,在书上得到的收获自然也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