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时,我们学校有个很大很大的操场。操场边上还有很多很多的梧桐树。梧桐树的叶子,落了满地。风一吹,刮得满操场都是。 每天的扫地是必不可少的。扫地的任务又分为两块。一块是教室,另一块就是操场。由于操场很大,哪怕是几个班分片扫,每个班依然要扫很大一片地方。扫把也分两种。一种是小扫把,一种是大扫把。如图。很亲切吧。理所当然的,小扫把扫教室,大扫把扫操场。我相信,这是几乎全中国学校的作法。 清扫操场的方法,又分为两种。一是从四面往垃圾站扫。二是从四面往中心位置扫,再用蓝子运到垃圾站。如图所示。 无论是哪一种,工具都是大扫把。这两种扫法,通常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也没有什么不后理的地方。也没人会想它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反正大家都是这么扫。而且已经扫了很多很多年。 变化出现在一个小男孩来了以后。他也去打扫那片操场。但拿的不是大扫把,而是小扫把。他不是从四面往一个方向扫。而是,走几步打个小堆,再走几步,再打个小堆。如此反复。从头到尾走一遍,操场打扫完毕。操场上打了几十个小堆。人再往回走,把每个小堆,一个个收到蓝子里,收完了,再把蓝子运到垃圾站。如图所示。 现在让我们分析下这3种扫法的效率。第一种,虽然省了用篮子收集垃圾的环节,但打扫的工作量却是最大的。第二种,打扫的工作量稍小一点。第三种,相当于就近打堆,打扫的工作量大大减少。虽然多了用篮子收集垃圾的环节,但总的工作效率,提高了N倍。而且,面积越大,效率提高越明显。更何况,使用的是小扫把,本身就省了不少体力。 三种扫法的优劣,稍一动脑就可想而知了。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动,为什么之前很多很多年都没人想过呢。这就是我这里想说的“创造性思维”。 有那么一段时间,看书时,我很爱特意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姓名等信息,记下来。不是记在笔记本上,而是脑子里。比如看过波茨坦磨坊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有名,应该很多人都听过)。我会把哪一年,哪个地方,国王的名字,磨坊主的名字都记在脑子里。比如蒋介石故居把一个角落让给了千层饼店。我也会把哪一年,哪个地方,饼店老板名字,一一记下。现在回想起来,这种作法是何等的愚蠢。记下这些死的信息,除了在别人面前偶尔吹下牛逼,装得好像无所不知,满足下毫无用处的虚荣心,还有个屁用啊。其实,真正有用的是,当读到这两个故事时,我们能不能联想在一起,能不能有所启发,能不能进一步应用到实践中去。至于所谓的时间地点人名,这些细支末节,记不住又何妨?更何况,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只要知道这件事,再想知道时间地点人名,网上一查,分分钟搞定。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存在一个误区,过于强调记忆的作用。所谓,过目不忘,倒背如流。好像只有这样才叫聪明。历史、地理、政治等文科,自不必说。即便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也采用题海战术,尽量把所有题型都做一遍,追求“熟能生巧”。 某卫视有档节目叫“一站到底”。有些记忆力超群的人,人称“站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下五千年,文艺科技,流行古典,无所不包,无所不知。好生让人羡慕。但,当我们惊叹之余,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手里有一部手机,手机能联上网络。他们所知的东西,是不是我们也能分分钟查到呢?他们所谓的超级大脑,只不过是一个信息存储器,仅此而已。而且,脑子里装满了这类杂乱无章的碎片化知识,对人文素养及思维习惯的养成,毫无用处。 年前,阿尔法狗大战中日韩三国围棋高手。60:0胜。给人足够的震撼和无穷的想象。体力劳动,机器秒杀人类。信息存储查询,机器秒杀人类。现在连逻辑思维,机器也秒杀人类了。我们传统教育所强调的记忆力和熟能生巧,在机器面前,显得一文不值。那么,什么才是人类所特有,机器无法超越的呢?只有“创造性思维”和“对未知的探索”。 当我们想明白了这些,再回头看看,那些所谓的“站神”们,是不是成了一个个不大不小的笑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