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真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今天有一位同学,来找辅导员说:老师,我昨天回家了,帮我开一张假条。然后辅导员就拿出了假条本,当他要开假条的一霎那,突然感觉到哪里好像不对。于是又问了一遍,你是哪天回的家?“昨天”学生很淡定的回答。看到他淡定的回答,辅导员以为是自己搞错了,于是又问他:“你昨天给我打电话说这个事了吗?”他说:“没有”。之后辅导员问他家里出什么事情了,他说了一下家里面的事情。这时辅导员的右脑(主管感性和幻想的脑)一下就被打动了,这时候就有一个声音在说,谁家还没有点事啊,通融通融给他开一张吧。与此同时左脑(主管逻辑思维和语言的脑)告诉他不行,这不符合请假流程,不符合原则。这两种声音在辅导员脑中不断的回荡,但是还是左脑胜利了,因为左脑掌握着语言。辅导员对他说,这次很抱歉不能给你开假条,你下回有事提前给我打电话,我肯定给你开假条,因为这个是符合流程的。学生走后,辅导员陷入了内疚之中。
好背景交代完了,下面我说一下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个问题,那就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婴儿时代,我们只要饿了,我们就哭,妈妈就会过来,或是安抚你,或是喂养你,只要我们哭妈妈就会过来。需求→行为→满足,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的行为链条,也就是我有需要做出行为,我就会得到满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是这个家里的唯一中心。以自我为中心,主要的表现就是不能区分自我的意识和他人的意识,下面是一个在家的4岁玛丽与在工作中的父亲之间的电话记录,可以作为自我为中心的典型例子。父亲:玛丽,妈妈在家吗?玛丽无声的点了点头。父亲:玛丽,我可以和妈妈说话吗?玛丽再次无声的点了点头。玛丽的反应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回答之前没有考虑到父亲的意识。皮亚杰和巴贝尔用三座山来测试孩子,给孩子们看关于一座山的三张图片,问他们一个旅行的娃娃在不同的角度将会看见什么,孩子们挑选的都是他们自己看到的角度,而不是娃娃看到的角度。说的在明确一点就是,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比如,我没钱了,我就要给我妈打电话,快打钱,妈妈二话不说就会把生活费给你打过来。我可能不会考虑,妈妈的意识,妈妈工作是不是辛苦,我这个月花的是不是有点多,我是不是应该把烟戒了节约开支等等。但是,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是2-4岁儿童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思考方式是一种退行性变化,只能表现你现在还不成熟。
写这个不是想要批评谁,或者指出什么错误。我们能够包容你,原谅你,理解你。但是想要的就是你能做出改变,遇到事情多为对方考虑一下,比如中午大家都睡觉呢,你要听歌,你带上耳机,这就是你成熟的表现。我在寝室想吸烟,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我去外面吸,这也是一种善意的表达。合理情绪疗法中有一条黄金定律,就是永远要用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用中国的古话说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遇到事情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思考,你能发现的更多,其实成熟很简单,最大的善意也包含在生活中最小的事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