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事说了一句:其实做老师,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可以通过与小朋友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孩子的性格之余,还可以知其父母的大概秉性以及家庭教育
细心想想,好像也有道理哦。小朋友其实就是大人的缩影,越是年龄小,越是父母的山寨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出这个家庭的素质教养,对孩子的付出,以及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岁定八十”,这句老话即使站在现在的摩登社会,依然都很受用。我们可以跟孩子互动中,了解到某些孩子是比较安静的,这其中除了有原生家庭的影响因素外,还有父母的眼界问题,曾听某位教育专家说过,孩子要死在幼年时经常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孩子的性格也会随之被打开新世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相对提高,否则只是单纯地三点一线生活,孩子的性格也会较为恬静,不喜与人互动。回想起做老师的这些年,好像也是这么一个道理。幼年时的我们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与分辨能力,所有与外界的链接都只能靠父母来做桥梁,而现在的父母基本都是工位缠身,有时根本没办法分身去照顾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虽然周末还是偶尔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去玩,可是相处过程,又有多少家长能脱离手机,全心全意陪孩子,跟孩子去解释所看所接触呢,我想也应该为数不多吧。所以孩子的性格也会慢慢随之受影响,认知能力也会的提高速度也没有那么的快,这就出现了为什么在教学中,总是有部分学生能快速理解老师所说,并作出反应,而有部分学生还是懵然不懂,等待老师直接给答案,这也是父母有质量的陪伴以及手机作伴所产生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