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自从听到这个词到现在,我还不能正确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正确理解可能是对这个词语最基本的尊重,但是真正体会恐怕对我来说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今天读吴军老师的《见识》一书,书中讲到“向死而生”,吴老师并没有解释向死而生的基本含义,只是用几个事例说明了一下对死亡的理解,以及受死亡的启发后对现在生命的珍视,吴老师已经在过的就是向死而生的生活,所以可能不需要再从基本的层面上来解说之。
我的生活离不开度娘啊,不知道的东西总是问度娘。于是在百度中查到以下信息。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一步一步走向死,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点。
海德格尔指出,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这个存在者的一生贯穿着走向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这个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
以上的解释足够理解“向死而生”的含义了,但是真正能体会向死而生的感觉和真正做到向死而生,恐怕很难。我问我自己:我的人生要经历什么并且达到怎样的高度才能做到向死而生?
吴老师在书中讲到关于有人问他能否抽出一两个小时聊一聊,或者吃个饭,但是老师总会回绝,回绝并不是不给面子,吴老师的解释是“我想等他们快到生命终点时会明白这一点,并非我不给面子,而是生命太宝贵。”我想很少有人能真正体会这句话的感觉,因为提出要占用别人一两个小时时间的人估计大多尚未真正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下面不想写什么要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用生命创造的价值来延长生命的长度。我只想写一下如何能让大家有向死而生的感觉,有了这种生活态度自然会让生命更有效率。
当我生病的时候,我特别能体会到健康的可贵。最近比较忙,很多时候吃饭都是用方便面或者外卖凑活,结果最近半月上火严重,感觉一开口,就能吐出一团火。下排牙龈里面起好几个泡并且都破了,吃饭很难受,各种美味都不能享受只能吃一些清淡的食物。这段时间作息很规律,吃饭也很讲究,就是想着赶紧好起来。好起来干啥呢,接着挥霍健康吗?当然不能!!!要养成再忙都要吃好睡好,不能亏待身体的好习惯。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说自己来自农村,穷怕了,所以金钱观有点不对,一切以金钱为重。但是我最近发现我的金钱观有所改变。我发现赚钱真的不容易,目前赚点小钱我都感觉到不容易了,更何况赚大钱,想一想就是难上加难。但是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挣钱也是如此。当前社会上有一句话“前半生用命换钱,后半生用钱换命”。所以是不是可以不要那么拼命赚钱了,爱惜一点自己的身体,多享受享受生活。这些都是向死而生的具体实践。
最后一点,既然是向死而生,那么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离生最近离死最远的一天,那么既然这样,我们就要好好过余生的第一天。“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直都是每个人的向往,但是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初见。每个人都是在余生的第一天做着事情、相见、欢笑,共渡余生的每一个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