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意思就是说,学习这件事应该是快乐的,让每个人都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还有因材施教的说法,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喜好,给他量身定制一套学习方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学习,是不是很好?
之前有一段时间很流行一个说法,每个人的学习风格是不一样的。
一共有四种风格:视觉、听觉、读写和动手实践。
问题是,用自己喜欢的风格学习,并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虽然用学生最喜欢的方法学习,他们可能很享受学习的过程,但他们并没有获得更好的成效。
另外,还有不少学生背单词的时候习惯用单词卡片,有利于加强记忆,或者是阅读外刊,认为有利于开拓视野。
实际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好。
卡片闪视只是简单的重复,外部信息可能跟我们学的知识点关系没有那么大,也就是说,它们并不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呢?
第一,对于一定的内容,你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这个间隔学习法的原理是人脑的“记忆曲线”。
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有利于记忆。
第二,你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比如说,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家自己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下,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效果很好。
我在校期间的学习方法,通常都会课前先翻阅要上课的内容,有记忆点,然后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做笔记,下课后自己再对照笔记回看课文,理解消化,等到考试前,再自己动手梳理知识脉络和考试重点,不同学科集中在期末考试的那一个月复习,常常还会有融会贯通的意外收获,确实事半功倍。
还有些特定的内容,适合用特定的方法。只有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相匹配,而不是跟学生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学的做法。
第三,你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看一遍书做一遍题,确实还是有效的。
当然,测试检验不止是做题一个方式,学完之后复述或教给别人,也是检验自己是否掌握知识的一种方式。
特别是对方根据你的讲述会思考提问,获得及时反馈的同时,也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和启发。
第四,你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 + 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小结:
学习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都是相似的,学习不好的同学各有各的学习方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你想掌握什么高级技能,就需要刻意练习——但刻意练习不好玩。
我们需要不停地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真正学会为止,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先贤说应该寓教于乐。教育哲学家从来都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
我们常常会选择一些简单的方式来学习,比如看纪录片、看电视剧,但是看完故事我们只是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尚且记住了个别新鲜事,但是这跟真正的掌握是两码事。
所以,寓教于乐并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